正文 第47章 鹹豐帝客死之謎(1 / 2)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貴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鄉的實屬少見,而被英法殖民者趕出京城的鹹豐帝卻客死他鄉。有說是與隨行的肅順等人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謀權有關;有的卻說是鹹豐帝對英法侵略者的仇恨和懷疑而不願回京,致使他客死承德。

英法聯軍的刺刀把鹹豐帝一步步逼向回天無力的苦難深淵時,以太平天國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燒越旺。太平軍的三河大捷,使湘軍元氣大傷,所謂“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鹹豐帝聞訊,麵如死灰。他感到腳下的大地在旋轉,感到自己極力支撐的“天”,真是要搖搖欲墜了。他不禁多次征詢身邊的謀士、翰林院編修郭嵩燾說:“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轉機否?天下大局,宜如何處理?”

麵對著土崩瓦解的半壁江山,鹹豐帝的意誌和他的健康狀況一樣急轉直下,迅速崩潰。他自知回天無力,早年英姿勃發,扭轉乾坤的銳氣已無影無蹤。在西方資本主義大潮的衝擊下,中國古老的封建主義大堤又一次崩潰了。麵對著洪水猛獸般的西方列強,也曾憤恨,也曾抗爭過的鹹豐皇帝終於失敗了。他成為華夏五千年曆史上,第一個被西方人趕出皇宮的中國帝王。而所謂鹹豐帝的“秋彌木蘭”,是被英、法聯軍的大炮從圓明園給轟出來的,其間狼狽、惶恐之狀,與列祖列宗的秋彌大典不可同日而語。

鹹豐十年(1860)八月初八,鹹豐帝一行倉皇出逃後,如驚弓之鳥,日夜兼行,因禦膳及行李帳篷等俱未齊備,當天,鹹豐皇帝僅吃了兩個雞蛋,第二天也僅和後妃宮眷們分食幾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後妃宮眷們,如今落難荒郊,一個個惶恐憂愁,容顏憔悴。鹹豐帝看著這支逃難的隊伍,回頭南望京城,不禁以淚洗麵,痛不欲生。他深感愧對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還能否回到金碧輝煌的紫禁城。

營建了一個半世紀的圓明園,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式與風景式交融的“離宮型皇家園林”。它既有北國之古風,江南之秀韻,更兼備中西庭園合璧的風采。其中,不僅有無數的殿閣樓台,橋廊水榭,而且珍藏著數不盡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畫、鼎彝禮器、金珠珍品、銅鐵古玩等中華至寶。它曾是曆朝清帝避喧聽政,頤享天年的場所,也是鹹豐皇帝誕生的搖籃,還有“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更是道光皇帝書名定位,托付社稷江山的地方。聯軍焚掠圓明園的噩耗傳到熱河後,一種無以言狀的憤恨使鹹豐帝幾乎站立不住,他似乎覺得自己竭力支撐的這個“天”已然塌下來了,亡國一樣的奇恥大辱吞噬著他的心靈,虛弱已極的年輕皇帝經不住這突然的打擊,立時口吐鮮血,舊病複發。

有些文書中往往把鹹豐帝拒不回京的原因,歸咎於肅順等人阻撓,以便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以娛情聲色來誘惑年輕的皇帝樂不思蜀。其實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

自幼熟讀曆代典籍的鹹豐帝並不是不知道,聖駕久離京城的危險性,也不是一心貪戀山莊的風景和女色。作為一國之主,他何嚐不想及早回鑾,以定人心。但鹹豐帝對洋人的猜忌實在是太深了,尤其是對英、法侵略者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盡管在戰場上他失敗了,被迫接受城下之盟,但他始終不願意放下萬乘之尊的架子,與外使同居一城,更無法接受一個遠方蠻夷的所謂“國書”。在這種心理障礙之下,當留京王公大臣等合詞懇請他早日還宮,以定人心時,鹹豐帝直言相告:雖然英、法退兵,但各國蠻夷尚有駐京者,親遞國書一節,既未與該蠻夷言明,難保不因朕回京,再來饒舌。諸事既未妥協,假使率意回鑒,夷人又來挾製,朕必將去而複返,於事體諸多不協,但恐京師人心震動,更有甚於八月初八日之舉。最後鹹豐帝決定,本年暫緩回京,候夷務大定,再將回。最後又特意加一句,本年回京之舉,該王公大臣等不準再行奏請。幹脆把留京王公大臣們的嘴給堵住了。鹹豐的決定,不僅得到隨行王大臣肅順等人的積極支持,也為他們左右皇帝,排除異己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