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駕崩,慈禧為什麼不選旁人,偏偏選擇載湉繼位呢?顯然,載湉是其親妹所生之子,與慈禧有血親關係,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許多人認為載湉不是她的外甥兼侄兒,而是她的親生兒子。慈禧擇立光緒為帝因此成為了宮廷之謎。
光緒皇帝(1827—1908)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九代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係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之次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他既是同治帝的堂弟又是表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同治帝載淳駕崩,即將失去操縱清王朝權柄的慈禧重施故伎,擇立載為帝。
清鹹豐十一年(1861)辛酉七月十七日,鹹豐帝崩於熱河行宮,遺命以6歲的皇長子載淳繼位,並派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禦前大臣額駙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卜寺少卿焦佑瀛總共八人,“盡心輔弼,讚襄一切政務”。同時,他又自作聰明地把隨身私章“禦賞”、“同道堂”作為皇權信物傳給了皇後和兒子以防輔臣擅權。載淳年幼,其母懿貴妃成為皇太後且占用了皇權信物之一。因此,一開始兩宮皇太後就與顧命八大臣發生矛盾。料理清文宗後事期間,兩宮皇太後與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除去肅順等八大臣。十月二十六日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遵旨會議皇太後親理大政事宜,並且將皇太後的權力用垂簾章程固定下來。使得兩宮太後實際上代行皇帝的全部權力。十一月初一日在養心殿舉行垂簾聽政大典,於是“顧命”體製變為“垂簾”體製,開始了兩宮太後垂簾聽政的同治時代。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駕崩,身後竟然無子,立何人為帝?兩宮太後共同主持召開諸王大臣會議,會上群臣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事實上,慈禧心中早有主意,見群臣提不出具體人選,便提出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為帝,識趣的群臣一個個唯命是從。這樣,光緒王朝由此開始。
慈禧太後為什麼沒有選擇其他人,而是偏偏選擇了載湉承繼皇位呢?
傳統的觀點認為,慈禧擇立載湉為帝,主要是因為載湉年幼,兩宮皇太後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大局不變。同治帝載淳崩逝,即將失去操縱清王朝權柄的慈禧重施故伎,為了不做太皇太後,便給自己攬子,這樣,最好能夠擇立一位與同治帝同輩的幼帝。因為給鹹豐帝立嗣,自己仍可名正言順地再度垂簾聽政,保住已有的大權。於是將不諳人事、年僅4歲的載湉從太平湖醇王府接進紫禁城禦苑,正式宣布由載湉繼承皇帝,改元光緒,意思是纘道光先帝之緒也。這些都是在同治帝死去的當天完成的,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反映出慈禧太後權欲之盛,手段之老辣。載湉成了慈禧的又一個政治工具,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當然,研究者也承認,載湉是其親妹妹所生之子,與慈禧有血親關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上述傳統的觀點外,許多人認為載湉不是她的外甥兼侄兒,而是她的親生兒子。有關載湉的身世,京城大街小巷議論紛紛,有不同的傳說。
第一種傳說,認為載湉是慈禧太後與宮中太監安德海生的兒子。據傳聞,太監安德海在入宮前做了假手術,不是一個真正的閹人。安德海入宮之後,善於阿諛奉承,特別是會討慈禧的歡心,而辛酉政變之時,他又立過功勞,因此,慈禧對他是恩寵有加、言聽計從。鹹豐帝駕崩之時,慈禧年僅20多歲,年紀輕輕就守了寡,青春正盛的少婦按捺不住湧動的春情。安德海本來就善於察言觀色,他明白慈禧想要什麼,便把他是假太監的事情告訴了慈禧。慈禧太後一聽,備感高興,兩人從此打得火熱,寢居與共。二人雖然做得非常隱秘,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慈禧和安德海的事很快在宮內傳開了。同治帝和慈安太後知道後,對安德海是恨之入骨,慈安也深感日久出事不好辦,就與同治帝計議聯手除掉安德海。安德海自從與慈禧有了特殊關係,更是不把任何人看在眼裏,胡作非為。因此,上自皇帝,下至群臣,都想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