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生存法則。
—康德
曆史寫作已經有些年頭,越來越覺得現象的描述已經失去意義。在這本書裏,我再一次將目光鎖定在皇帝、官吏和平民之間的利益博弈上。
如果讓我們用一種色彩來為古代官僚集團的生存狀態貼上一個識別度很高的標簽,沒有比灰色更適合的了。透過曆史的煙塵望去,封建官家的活動地帶是一片被灰色覆蓋的區域。這個區域介於合法與非法、正式權力與非正式權力之間,經常在黑與白之間搖擺不定,正式規則常常失效,而潛規則往往在其間大行其道。官家製度的正式權力並不能做到無處不在,如果真到了無處不在的地步,那麼整個社會也就成了令人恐怖的極度專權。所以非正式權力作為輔助枝節,在很多時候參與社會治理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在這本書裏,我將解讀的是介於兩者之間,而又隱藏於曆史深處的灰色地帶。
君主專製框架下的權力運作機製就好比一個由眾多周密程序組建成的係統(當然再周密的程序也會存在漏洞),生存在其間的每個人就好像是係統裏的程序。“對的”就是運作正常的程序,“錯的”就是擾亂、破壞係統的程序、病毒。執法者是維護員,負責修複出現故障的程序和消滅病毒。可偏偏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深諳權力的遊戲規則,創造了另外一套程序,其作用既不是修複也不是殺毒,而是屏蔽,讓你看不清楚到底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可我們每個人心裏也都明白,權力管道出現了堵塞。即使有些懷揣著清明理想的官僚想要擺脫這種生存狀態,但裹足於這種曖昧不清的權力程序當中,他們就是有想法也沒辦法。
古代權力係統內的灰色地帶往簡單了說,其實就是權力的一種分肥機製。官僚是通過製度性授權,獲得權力的,他們往往隻對上負責。所以無論監督怎樣綿密,都無濟於事,監督也同樣可以變成分肥。比如說,晚清官場上出現的種種 “規禮”,就是照規矩送的禮金,分為常規性的和臨時性的兩種。常規有“炭敬”(取暖費)、“冰敬”(降溫費)、“三節”(春節、端午、中秋)、“兩壽”(領導和領導的太太過生日)、臨時的有“程儀”(路費)、“使費”、“部費”(下級到上級衙門辦事要送錢)等等。諸如此類的灰色收入,在老百姓的眼中就是一種腐敗,但在潛規則橫行的官場上,就成了官員難以擺脫的灰色生存狀態。
在中國的官家文化中,向來不缺乏算計人的智謀。這也就難怪今人解讀的曆史往往隻注重那些浮於表麵的謀略,而有意無意地去回避興衰變化的深層原因。即使有人關注,除了簡單地貼上道德標簽作為總結之外,也很少有人會拿出規律性的、帶有技術含量的東西。皇帝擁有天下的全部產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了管理這萬裏江山,皇帝就需要委托各級官員代理並支付代理費用。既然道德是因為皇帝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提倡的,所以對於官員來說並不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對於帝國的官吏來說,最具外部約束力的往往還是皇帝派發的“權力”,而官吏與皇帝的博弈規則奉行的是一種灰色的章程,而不是書麵上的“正式規則”。 這就容易讓時人迷失於偏頗的價值觀中,使他們辨不出權力世界的真實麵貌。中國曆史上,雖然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但從來就沒有以德治國之實,真正治天下還是最高權力約束下的利益博弈。所以也才有了古代官員們在書上讀到仁義道德,卻在現實世界學會男盜女娼。就好像我們在翻閱那些泛黃的曆史卷宗時所發出的疑問,灰到什麼程度是黑?灰到什麼程度又是白?黑與白之間那道灰色地帶又在哪裏?沒有人知道。它好比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隻能做而不能說。
其實“灰色地帶”更像是一個“灰色基因”,它隱藏於曆史這個DNA的深處,時常在暗處決定著曆史的方向。而它所帶來的一係列“灰色規則”也像遺傳物質一般從曆史深處流傳到了今天。所以抓住這個“灰色基因”用它來“診斷”曆史,我們看到的或是將是曆史乃至人性更為真實的一麵。
窗外又是一年春來到,從文字裏抽離出來的我恍如隔世。在這裏我要特別感謝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重慶決定圖書的編輯黃偉先生,沒有他的辛苦付出,這本書不會這麼快得以麵世。我還要將這本書獻給我的父親宗為正先生,不論我寫出怎樣粗鄙不堪的文字,他永遠都是這個世界上最認真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