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五日淩晨,軍機大臣趙舒翹和順天府尹何乃瑩就匆匆上路了。他們奉慈禧太後之命前往河北涿州去“考察”義和團的實力。
雖然他們打著“宣撫拳勇”的旗號,實際上是奉了太後的密旨去摸摸底。這是自義和團鬧事以來,朝廷傳達出的一種曖昧信號。清廷對待義和團,如同小孩子玩蹺蹺板,在“剿”和“撫”之間始終搖擺不定。
慈禧太後與義和團扯上瓜葛,說起來還是戊戌變法惹的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通過政變重新實行訓政。但慈禧對於屢屢反抗自己意願的光緒皇帝非常不滿,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國公使都喜歡光緒的開明,於是聯合起來反對,慈禧迫不得已隻好暫時作罷。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載漪之子為皇子,再次試圖廢光緒,兩天之後,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等1200餘人發電報反對廢立,稱“各國有調兵幹預之說。”慈禧一心要廢光緒,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時,當時京城中頑固派勢力的代表端郡王、莊親王和大學士徐桐如獲至寶,鼓動慈禧利用義和團來對付洋人。
守舊派們相信借助義和團刀槍不入之術,就可以抵禦洋人的堅船利炮。慈禧曖昧的態度也等於同意了守舊派的意見,正因如此,下層反洋人的運動受到了官方的鼓勵,變得異常活躍。為了讓慈禧堅定地做他們的權力代言人,守舊派還不斷煽風點火。甚至不惜放出風聲,列強們要慈禧太後還政於光緒。慈禧對外國人幹涉他們的“家事”十分惱怒,
在晚清的權力體製下,熱衷於權力的慈禧其實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對於慈禧等人來說,他們與洋人之間的矛盾雖屬主子與奴才的矛盾,但這矛盾是因主子要撤換奴才引起的,在這一矛盾中慈禧等人的權力和地位受到了威脅;而他們與整個社會階層的矛盾當時集中地表現在他們代表並維護西方列強在華利益這一點上,義和團運動對於慈禧等人的權力和地位並無直接威脅。在這兩對矛盾中,前者當時顯然居於主導和支配的地位。慈禧等人也正是根據他們與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狀況來決定其對待義和團運動的政策的。
慈禧這時候之所以遲遲沒有落下棋子,是因為她還吃不準義和團這個插足的“第三者”究竟有幾斤幾兩。也就是說對於義和團的神術能不能靠得住,慈禧還心存疑慮。雖然這個時候,宮裏宮外已經把義和團大師兄的超人功夫傳得跟真事一樣。但慈禧還是派了兩個她認為信得過的軍機大臣前往駐紮在涿州的義和團,看一看團民刀槍不入法術的真假。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西太後及其黨羽和西方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利用義和團抵製洋人的想法也在心底開始了醞釀。
這是第一次有中央級別的朝廷官員去考察義和團的“神功”。 趙舒翹在看完義和團的表演之後,不以為然。他知道,要是把朝廷的命運寄托到這群烏合之眾身上,那就完蛋了。
趙舒翹打算回去勸慈禧不要迷信義和團的那套鬼把戲,就在他準備回京城的時候,軍機大臣剛毅忽然到來。剛毅在了解了趙舒翹的打算之後,跟他說了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展如(趙的字),萬不可鑄成大錯。”
剛毅聰明,趙舒翹也不笨。回到北京之後,趙舒翹采取當麵彙報的形式,把自己的這次經曆講得十分詳細,甚至手舞足蹈地把義和團的表演重新給慈禧模擬了一遍,就是沒給出任何評價。而慈禧就依據趙的調查結果,相信或者宣稱自己相信——義和團是真的神仙下凡。
剛毅提醒趙舒翹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很值得玩味。剛毅深知老佛爺的心意,老佛爺現在是一心想跟洋人幹上一場,為自己掙回麵子,以此證明大清朝還是她說了算。對於慈禧太後來說,當時能夠用來對抗洋人的,就是義和團。即使義和團是假把式,那也不能說是假的,否則就會拂逆了老佛爺的意思,下場可想而知。趙舒翹隨後的做法,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不能公開說假話,以免將來背黑鍋;但也不能說真話,衝撞了老佛爺可不是鬧著玩的,那就幹脆胡鬧一番,等於啥也沒說。
揣測一個人心中的意思達到如此細微的程度,不負責任也達到如此驚人的程度,隻能說明大清朝的江山是慈禧一個人的,別人無法行使權力,也不必承擔義務。
有必要交代一下,隨後到達涿州的另一位軍機大臣——滿人剛毅。這是一位狂熱的仇洋派人物,他和趙舒翹的看法大相徑庭。趙舒翹看穿了義和團的把戲是不靠譜的,同行的何乃瑩還代擬了一折。然而他卻礙於端王和剛毅是義和團的支持者,而他又多得剛毅推舉,私人關係相當好;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還是沒有上折。如果趙舒翹能夠實事求是地把他所見的真實情狀一一陳奏,明白無誤地主張拳民不可靠,慈禧還會不會開戰呢?
射出去的曆史之箭,無法回頭。但在當時,趙舒翹還是做了有利於個人利益的選擇。這樣一個選擇,從此把趙舒翹與剛毅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也正因為做了這樣一個選擇,他被大臣視為援引義和團入京的朝廷大員。就連李鴻章也發來了“剛、趙袒匪”的電奏。一年之後,聯軍要求懲罰義和團事件罪魁,趙舒翹名列其中。剛毅早在西逃途中病死,趙舒翹被賜自盡。
就在派趙舒翹查看義和團實力的第二天,慈禧召見了軍機大臣和滿清王公開了個會。
會上,帝國的最高權力核心層們因為“剿”和“撫”的問題而爭執不休。雙方各執一詞,以端郡王載漪為首的近支王公和剛毅等人是安撫派。他們要求慈禧承認義和團的合法地位,並且希望朝廷能夠利用這些有著“特異功能”的天兵神將把洋鬼子趕出中國去。別的大臣隻要有異議,他們便冠之以“通夷”的罪名。賣國賊的帽子,曆來都是打擊政敵最有效的手段。反對派們根本沒辦法還擊,仇洋派們成為此次會議的主角。
在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對外政策的“戰”與“和”,與對內政策的“剿”與“撫”是密切相關的。時已日薄西山的清王朝不可能在對外主“戰”的同時,再對內主“剿”,使自己背腹受敵。對外主“戰”則必然要對內主“撫”,以求有一個安定的後方,甚或能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對內主“剿”則一定要對外主“和”以避免洋人的幹涉,或謀求洋人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