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找錯合夥人受傷的是自己(2 / 3)

大臣們雖然群情洶洶,慈禧還是沒有做出最後的決斷,搖擺不定。緊接著朝廷繼續發布禁拳的上諭。也就是在這次會議後,清廷派剛毅去視察拳民。一路上,剛毅對拳民褒獎有加,同時要求地方軍隊停止一切剿拳行動。僅僅過了兩天,大批拳民就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北京城。原本駐紮在京郊南苑的董福祥部也奉調入京,以對抗外國使館衛隊。

如同北方夏日裏的一場夢境,一夜之間居民們突然發現頭戴紅巾標誌的拳民們扛著大刀、長矛,從各個城門進入了北京城。董福祥的甘軍和載漪的虎神營都沒有阻攔,一路綠燈。這時候,清廷的各級官員都認為慈禧是支持拳民的。

端郡王載漪的王府成了義和團北京總部,義和團成為北京城中街頭巷尾議論的熱門話題。此時的中國麵臨著從古至今都沒有遇到過的權力大變局,萬裏之外從不相識的人,如今卻出入於朝廷,居留於鄉間。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西關係已經成了一種內部的問題,成了洋人、朝廷、民眾之間的三角衝突關係,義和團反抗教會擴張的力量,也在這複雜的三角關係格局中形成了。義和團剛剛北上之際,慈禧的內心是非常糾結的。她既想利用義和團來驅逐洋人,又怕洋人勢大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在這樣一種舉棋不定的狀態下,以慈禧為首的權力集團在對待義和團的問題上就呈現出陽剿陰撫的局麵。在皇帝頒發的上諭裏(其實是慈禧的意思)不斷出現一些曖昧不清的詞彙,義和團有“良莠之分”,不同的情況要區別對待。對那些“不逞之徒”要下重拳懲治,而對於那些“安分良民或習技藝以自衛身家,或聯村眾以互保閭裏,是乃守望相肋之義”。所以朝廷剿匪本著 “為匪與否,肇釁與否”的原則,與本人有沒有入會,有沒有授拳無關。如此一來,以慈禧為首的權力集團也就等於公開承認義和團的合法性。

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慈禧任命載漪管理各國事務衙門。隨同載漪進入總理衙門的官員啟秀、工部右侍郎溥興和禮部侍郎那桐也是仇洋派。慶親王奕劻沒有了實權。這個任命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洋人也將慈禧的這種做法,視為一種對抗的姿態。載漪是道光帝第五子惇親王奕誴的次子,算是慈禧的子侄輩。

1900年1月1日。朝廷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諭旨:自己身體不好,為了不使皇家斷了香火,立端郡王的兒子溥儀為同治皇帝子嗣。這顯然是慈禧的意思,就是想盡快將光緒趕下台。這種做法激怒了西方各國,各國公使們約見慶親王和李鴻章,亮明觀點。如果光緒被踢出局,將會產生不利於中國的後果。

這樣一來,望子成龍的端郡王與洋人有了根本性的利益衝突。既然廢黜光緒遇到了阻力,那麼借用底層的力量來打破這種僵局,也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徑。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爵士多年來浸淫中國官場,他對這一備受關注的任命自有獨特的看法。在寫給英國公使竇納樂的信中,他這樣說:“過去有過多次類似的情況。一些極端的仇洋派在進入總理衙門之後,由於責任重大,在對外交更加熟悉之後,反而變得友善起來。所以我認為端王入總署未必是件壞事。”這位從1854年便服務於清廷的中國通揣測,慈禧把端王推到前台,讓他親自解決義和團的事,可能是將了端王一軍,畢竟他需要考慮自己兒子的利益。

通過這一任命,其實並未顯示出慈禧已經決心徹底對抗洋人。

但是就在任命書下發的那一天,西摩率領“使館衛隊”聯軍上千名先頭部隊從天津出發,後續部隊也陸續跟上。北京將麵臨兵臨城下的危險境地。

然而這時候,北京城裏又在上演著怎樣令人一幕人間鬧劇?

義和團在北京城已經到了難以控製的地步。王大點是當時北京五城公所的一名差役,雖然沒有多高的文化,卻冒充文化人,沒事喜歡記日記。尤其是那本《王大點庚子日記》,更是展現了那個血腥紛亂世界的一幕幕場景。

王大點的日記裏,記錄最多的是義和團殺教民(信基督教的老百姓)。被殺的教民大都手無寸鐵,其中還有不少是婦女和兒童。有的捉住就殺,根本不用核實。義和團還將教民分為三六九等,比如說洋人是大毛子,信教的是二毛子,用洋貨的是三毛子。義和團是一路殺下去,要從大毛子一直殺到十毛子。

義和團殺的第二種人是白蓮教徒。白蓮教自明朝定鼎以來,一直被官方視為邪教,處於明令禁止狀態。但義和團殺的這些人,其實多半不是真的白蓮教徒。這有點鬼打鬼的意思,義和團練氣功,練刀槍不進,喝符念咒,團的頭銜上還有八卦的名號,什麼“乾字團”、“坎字團”之類,其實跟民間宗教也是一脈相承。如今進了北京城就拿自家人開刀,原因是清廷封他們為“義民 ”之後,幾乎所有的義和團都打出了禦封或者皇封的招牌,豎起了“奉旨練團”的大旗。既然咱們是“奉旨”(其實也就是奉慈禧太後的旨),那麼剿殺邪教也就成了分內的事。

義和團殺或者輔助殺的第三種人,是朝廷裏與慈禧太後唱對台戲的那部分官員,也就是所謂“親洋派”的官員。這幫官員除了“主和”之外,更重要的是被視為“帝黨”,即光緒一邊的人的緣故,比如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內閣侍讀學士聯元、戶部尚書立山、兵部尚書徐用儀。誅殺這一號人物,也表明了義和團的政治立場,那就是在太後和天子敵對的問題上,他們是站在太後一邊的。端王的戰士最聽太後的話,有的義和團宣稱要殺“一龍、二虎、三百羊”。這個“一龍”,就是光緒。在端王眼裏,光緒就是個該千刀萬剮的二毛子。他效法外洋,是教民“總教主”。“二虎”指辦洋務的慶親王和李鴻章。三百羊則指京師所有洋人。就在六月十六日這一天,義和團焚燒前門外大柵欄老德記大藥房。首領“法術”不靈,火勢熊熊燃燒,帝國的天空刮起了大風,約一千民宅和大批商鋪被夷為平地,大柵欄一帶數百年的商業精華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