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找錯合夥人受傷的是自己(3 / 3)

另一方麵,大批洋兵即將兵臨城下。於是,從朝廷發出的上諭互相矛盾。一會要軍隊進京剿匪,一會要武衛軍去保衛天津和大沽口,前線軍隊不知所從。他們大概處於曆史上最烏龍之狀態:同時麵臨勢同水火的兩方敵人,又都無法明確予以剿除或抵抗。

這樣一種令人萬分糾結的情況,表明大清帝國權力分配管道的堵塞。這是強製型權力結構,通常意味著一種權力統治關係。權力意味著不對等的關係,常常表現為一種政治不平等的“主奴辯證法”。權力要維持其持續的運作,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除了擁有最強的暴力能力之外,還要有讓命令得到服從的機會。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與洋人之間的矛盾是有條件的,一旦抗爭未逞轉而向洋人跪求時,一旦西方列強表示承認慈禧的權力價值不變時,他們的矛盾便迎刃而解了。清朝頑固派招撫義和團也是有條件的,一旦慈禧等決定再次向洋人投降時,一旦清政府的對外政策由“戰”而變為“和”時,他們對義和團的政策也要由“撫”而變為“剿”,必然要舉起他們手中的屠刀。

在團民、洋人、朝廷的三角衝突格局中,清廷的表現除了尷尬還是尷尬。在這場來勢洶洶的“權力三角戀”中,義和團的態度非常明朗,就是要逐洋滅教;而洋人的態度也很堅定,就是剿滅義和團,與清廷皇帝共天下;三者之間,隻有清廷的態度讓人覺得像個花花公子,既想逐洋滅教,又想剿滅義和團。清廷中有人希望借助義和團逐洋滅教,有人看到義和團潛在的危險,盡管它聲稱“扶清滅洋”,誰能保證最後不釀成洪秀全或李自成之亂。清廷剿撫不決的時候,義和團運動已一發而不可收拾,各國公使急電調兵增援北京,本來清軍聶士成部與董福祥的甘軍的一部分奉命剿滅義和團,如今他們與義和團民一道,圍攻自天津開來北京的西摩爾援軍。

就在這天,慈禧召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禦前會議,討論如何對付八國聯軍,近百名高官參加了這次會議。一向沉默寡言的皇帝首先提出了義和團的問題。仇洋派和主和派展開了激烈辯論。

慈禧在這次會議上拋出了一份洋人照會,內容有四條:一、指明一地,令中國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錢糧;三、代掌天下兵權;四、勒令皇太後歸政。在會議上,慈禧隻宣布了前三條。

會後,清廷發布詔書,招撫義和團為“奉旨義和神團”,義和團開始“奉旨滅洋”了。清廷剿撫不定,如今終於有所抉擇。形勢所迫,也不得不做最後的選擇。在1900年6月以前,朝廷猶豫不決,主要是由於慈禧太後始終沒有考慮好。她既不喜歡洋人也不喜歡團民,但又幻想借義和團之力驅逐洋人,然後再剿滅義和團。其實這時候如果非要慈禧來個二選一,那麼在洋人與團民之間,慈禧的利益天平多少還是倒向團民的。

6月中旬以後,義和團在京城的勢力不斷坐大,清廷已不再有選擇剿邪匪或撫義民的餘地,隻可撫,不能剿了。慈禧在致電各省督撫時充分表達了這種別無選擇的困境:“此次義和團民之起,數月之間,京城蔓延已變,其眾不下十數萬。……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塗炭。隻可因而用之,徐圖挽救。”十數萬義和團在北京城內,許多官軍與朝臣同情參與義和團。端王、莊王與貝勒載濂、載瀅,甚至率領義和團民闖入大內,以“搜拿教民”為名,要捕殺光緒皇帝。慈禧太後明白,暴民與昏官隨時都可能推翻她這個朝廷。唯一的辦法是招撫,這樣可以爭取時間,穩住義和團,等待外省勤王的部隊進京。在團民與洋人之間,朝廷選擇了團民,盡管不排除有所同情,但主要是權衡形勢,義和團的威脅更嚴重,至少慈禧太後認識到這一點。

義和團隻可撫,不能剿,洋人則隻可戰,不可降。首先是為了招撫義和團,朝廷也必須要擺出“滅洋”的架勢。其次,洋人已攻占大沽口,進逼北京,慈禧太後年輕時經曆的英法聯軍占領北京的一幕,可能重演。於是,人們看到朝廷進入一種政令混亂的狀態,6月稀裏糊塗招撫義和團,7月歇斯底裏向洋人宣戰,8月倉皇逃出京城流亡。

義和團沒有能夠排外滅洋,反而引得西方列強聯合大舉進犯,生靈塗炭;滿清朝廷也沒有能夠借義和團的“天兵天將”將洋人趕盡殺絕,揚眉吐氣,反而倉皇出逃,投降賠款。民誤國,官也同樣誤國。

在當時,中央最高的決策權完全操縱於慈禧太後一人之手,她在朝中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當時在權力結構中能夠與她分享皇權的還有光緒皇帝,光緒雖然隻是個掛名皇帝,並無實際權力。但是作為一個權力的幻象,光緒的存在具有非同尋常的利用價值。至少有三方勢力是打著光緒的旗號與慈禧集團進行博弈:一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影響之下的海外華僑,二是位高權重的南方漢族疆臣,三是洋人(各國駐華公使背後的西方列強)。光緒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二十四日,在慈禧集團的運作之下,冊封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儀為“大阿哥”(皇太子),以承繼穆宗皇帝(同治)。慈禧這麼做,得到了滿族親貴們的大力支持,可同時也遇到了來自其他各方勢力的強大阻力。各國駐華公使以拒不入賀的方式,與慈禧集團對抗。他們甚至表達了強迫慈禧歸政於光緒的願望,在這種情形之下,慈禧集團不可能坐以待斃,他們隻有在權力博弈中尋找其他的生存路徑。而義和團的崛起,讓慈禧仿佛撈到了可以與西方列強放手一搏的本錢。所以義和團在進入京城之後,除了放話要鎮壓以洋人為首的“十毛”,老毛子、大毛子是洋人,要殺無赦。二毛子是教民,教民允許退教,不退教同樣殺無赦。三毛以下則是用洋貨,行洋禮,崇洋、讓洋的富商和官員。除了對付洋人,義和團還要殺掉“一龍二虎”。一龍者光緒爺也;二虎者搞洋務的李鴻章、奕劻等人。說到底,這場由洋人、慈禧和義和團共同演繹的“三角戀”不過是一場權力博弈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