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精神”的亢進麵貌(2 / 3)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李隆基小朋友就是那種少有大誌的主,龍種就是龍種。在宮裏,和他的那些皇兄族妹們過家家,他動不動就自比為曹操,自稱為“阿瞞”。“阿瞞”二字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他小小年紀忍辱負重、力避是非的心態。李隆基17歲時,被武則天帶到長安,耳聞目睹西京的風物,更加培植了他對李唐祖宗功業的感情。初涉政壇,耳濡目染宮廷政治鬥爭的殘酷與複雜,使他增長了政治鬥爭的見識,豐富了對國家政務的閱曆。

李隆基從武則天身上,無論從正麵還是從反麵,都學到了許多東西,使得他後來調整統治政策時,吸取了祖母武則天的統治經驗和教訓,這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一個重要基礎。武則天對自己的政敵斬盡殺絕的做法,堅定了李隆基對自己的政敵除惡務盡、斬草除根的指導思想,這些都在以後他鏟除韋後集團,消滅太平公主奸黨的鬥爭中表現出來。如果說,在少年時期,李隆基介入政治主要是由於受父親地位的影響,那麼,到青年時期,政治的影響就不再限於父親地位的變化了,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應當是“神龍政變”。武則天被逼迫退位的神龍政變,因政變發起者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喡、袁恕己五人後被封為王,所以史家稱為“五王政變”。

長安三年(703),李隆基跟隨祖母武則天又回到了東都洛陽。就在次年,李隆基21歲,“五王政變”爆發。在“五王政變”時,史料裏並沒有留下李隆基跑前跑後忙碌的身影,但相王府是肯定介入其中的。而李隆基作為相王李旦的最有出息的一個兒子,相王府的重要成員,即使沒有確鑿的史料證明李隆基也跟著相王拎著刀劍發動政變,但他也肯定目睹了政變的整個過程。應當說,“五王政變”形成了他以後處理類似問題的基本準則。早在神龍元年(705)中宗複位時,李隆基就被升為衛尉少卿之職,主要掌管武庫兵器及守衛宮門的官屬,這也是個有權支配禁軍的重要職位。李隆基充分利用這一平台,與禁軍“萬騎”中的一些人有了頻繁的往來。李隆基也從唐朝宮廷的三次政變中得到一個寶貴的經驗,那就是誰能得到禁軍的支持,誰就能在宮廷鬥爭中笑到最後,得禁軍者,得長安。

在中宗景龍四年(710)以前,唐朝宮廷共發生三次政變,兩次成功,一次失敗。

第一次是武德九年(626),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的那場玄而又玄的“玄武門之變”。在那場兄弟相殘的鬥爭中,李世民早做準備,提前謀篇布局,收買了北門軍中郎將常何,先發製人,得到北門軍的全力支持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第二次是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的誅滅武則天的“二張”麵首,逼迫武則天退位的政變,這次政變因為有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親自參與行動,從而取得勝利。

第三次政變就是神龍三年(707),太子李重俊的政變,雖然得到羽林將領的合作,但對羽林軍內部工作做得少,而且準備倉促,給了中宗煽動的機會,致使羽林軍下層人士在陣前倒戈一擊。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告訴李隆基,要盡可能地團結好羽林軍“萬騎”,關鍵時刻為我所用。

“萬騎”是唐代皇帝的侍衛親軍,初創於太宗初年,是當年從李世民率領的直係軍隊中選出的一批打死都不裝孬的亡命之徒,開始隻有百人左右,謂之“百騎”,“百騎”的兵士都穿著畫有獸紋的衣衫,使用繪有豹形斑紋的馬鞍,外形與國際時尚接軌,內心向本拉登的恐怖組織靠攏。到武則天時,人數增加,“百騎”就升級為“千騎”,分別隸屬於左右羽林營;中宗時,再度升級到第三版“萬騎”,人數更加眾多。設置了果毅,由葛福順、陳玄禮等人擔任,以統率這支親軍。李隆基雖為郡王,卻懂得禮賢納士,他從不以王爺身份壓人,經常與這幫人兄弟相稱,呼朋喚友,萬騎果毅都尉葛福順、陳玄禮覺得這皇家少爺沒什麼架子,人也豪爽。這些人就經常接受李隆基的邀請到王府參加各種party,也得到許多贈送的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