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安史之亂:一場帝國的血色浪漫1(1 / 3)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755年十一月十日,當了42年太平皇帝,已經年過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和貴妃楊玉環同遊華清宮時突然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號稱20萬的叛軍勢如破竹,河北道諸州縣望風而降,空前的世界大帝國正麵臨著它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要談這次著名的叛亂,首先要談它的起因。究意是誰導致了“安史之亂”?曆史的結論是:楊貴妃絕對逃脫不了幹係。其實中國傳統社會的男人在時真的無恥,一遇到說不清的事就全往女人身上推,或做事後的評論家,或做事前的預言家。如果真的是這樣,又怎麼會發生“安史之亂”呢?那麼我要說,這次禍端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是李隆基本人。我要說,是因為唐玄宗不懂政治而惹下禍端。有人肯定會跳起來指著我的鼻子罵道:張狂小子,懂曆史不,唐玄宗是誰,開元盛世的締造者,說他不懂政治,腦子壞了吧?

有人做了這樣一個調查,為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皇帝設一個“明君”榜的話,唐玄宗榜上有名;相反,鑄一個“昏君”柱,唐玄宗亦位列其中。究竟到底是什麼成就了一個帝王的兩麵性?

公元756年5月,安祿山叛變,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姊妹,身邊的皇子、妃、公主、皇孫,楊國忠等,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倉皇西逃。到了扶風郡,士兵們都不願繼續跟著唐玄宗逃難,甚至散布了一些不利於玄宗的流言。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皇帝的這支衛隊已經失去控製。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恰好此時成都進貢的春彩十餘萬匹運到扶風。玄宗見到這批春彩,立即有了主意。他命人將春彩全部陳列於大廳,然後召將士們進來,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朕近來年老糊塗,‘托任失人’,導致安祿山叛亂,不得已要遠避其鋒。知道你們都是倉促跟隨朕上路,來不及跟父母、妻兒告別,一路跋涉,極其勞苦,朕慚愧之至。西去四川的路險阻、漫長,所經郡縣房屋狹小,而人馬眾多,供給不免會發生問題。現在你們可以各自還家。朕獨與兒孫、宦官前行入川,也完全可以走到。今天與你們訣別,你們可共分這些春彩,以作為路費。若是回到家中,見到父母及長安父老,請代朕致意。望各自珍重。”

說完,唐玄宗不禁“泣下沾襟”。他講到了“托任失人”,至於信用了哪些不該信用的人,他沒有講。他雖然沒有講,我們也應當知道他最不該用的三個人: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

【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能登上宰相的高位,並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19年,固然是靠了他的政治手腕,但也不盡然;他這樣的人符合晚年唐玄宗的口味,這是他長期受到寵幸的重要原因。李林甫是中國曆史上“口蜜腹劍”的典型人物,可唐玄宗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李林甫善解人意,聽話,不跟他唱反調,用起來順手。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在東都洛陽住長了,想回長安。宰相裴耀卿向玄宗進言:現在農民收割還沒有完,須等到冬天農閑方可返回。大臣們離開玄宗時,李林甫故意瘸著走路,掉在後麵。玄宗問他哪裏不舒服,他回答說:我不是有病,而是有事要上奏皇上。洛陽、長安本來是皇上東宮、西宮,皇上要到哪裏去,何必要等待時機。如果說妨害農事,隻要免除所經地區的租賦就行了。玄宗大悅,立即下令駕車回長安。這事雖然發生在李林甫任宰相兩年後,但從中可以看出他工於心計,善於奉迎;他所以能登上相位,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靠這種手腕。《新唐書》說:“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便佞”者,巧言善辯、阿諛奉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