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不差錢”】
公元684年,冬夏已不可考。在嶺南潘州,刺史馮君衡的府邸裏,下人們往來穿梭,他們的臉上都掛著一種緊張而又興奮的表情。就在剛才,潘州城最好的穩婆(接生婆)已經進了夫人的臥房
時間就這樣在緊張與刺激中靜靜流過,也不知過了多久,產房中突然傳出了一聲嬰兒的啼哭,接著便是穩婆和丫鬟們開心的笑聲。馮君衡悄悄出了一口氣,因為從這笑聲裏,他已經聽出了新生命的性別,那是個不折不扣的男孩。擦擦額頭的汗水,又朝左右下人微微一笑,馮君衡邁步走到書案旁邊。那裏早已鋪就好了一張宣紙。他提起筆,在上麵端端正正寫下了兩個大字——“元一”。
這,是他送給兒子的第一件禮物,一個響亮而大氣的名字!一個人的人曆史就這樣開始了,在多年以後,每當史家寫到這個孩子時,第一句話往往是這樣——馮元一,潘州刺史馮君衡之子,曾祖馮盎乃開國功臣,雖為隋朝降將,卻頗受器重,被封為為廣、韶十八州總管。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高幹子弟,從生下來那天起,他所麵對的就是錦衣玉食,沒有柴米油鹽的隱憂,沒有衣不遮體的煩惱,也就是從不差錢。他的老師是潘州文人的翹楚,教給他四書五經,同時也告訴他這個帝國的種種變遷。
在當時,武則天已經手握天下,中國的曆史正翻開絕無僅有的一頁。邊遠的嶺南沒有長安的繁華,是天然的流放地。在這裏除了地方豪紳之外,還有很多被發配而來的官員貴族。這些人大多都是李唐時期故臣,武周女皇登基後,他們便因為種種原因被發配到了邊遠地區。由於在潘州,馮家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大戶,因此一些落配官員到此之後,多會前來拜訪。馮君衡也明白,自己的家族曆受李唐恩典,因此與這些故臣自然相交甚歡。而此時,他並不曉得,在自己幼子的心中,國家該是如何一個複雜的概念。
是李唐還是武周?馮元一在父親與賓客的談話中慢慢尋找著答案。長壽三年(公元694年),馮元一十一歲,史料中從未有記載這一年他的心情有著怎樣的起伏變化,我們隻能一點一點的猜測——這一年的二月,遠在長安的女皇武則天接到密報:流放在嶺南的一些人企圖造反。得到消息之後,武則天立刻派司刑官員萬國俊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前去查處。萬國俊到廣州後,二話不說,便將嶺南的流人300多口驅至水濱全部斬殺。接著又坐鎮廣州,徹查流放人員的日常交往。由於馮君衡和流放到嶺南的一些前朝官員過從甚密,因此便成了罪狀之一。萬國俊一道奏折上去,馮君衡被叛了一個死罪“裂於冠冕,籍沒其家”。父親的死和家族的突然衰落讓馮元一迅速失去了所有依靠,不久,他便被送到了嶺南討擊使李千裏那裏。
按照過去的關係來講,馮君衡和李千裏算是同僚加朋友,因此孩子送到這裏應該是最安全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馮元一雖然乖巧順從,但對於李千裏來說卻始終是一個很大的麻煩:一來元一是欽犯之子,二來和自己也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就這樣,沒過幾年,李千裏想出了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他把馮元一淨身送進了皇宮,並且將名字改為馮力士。
馮力士進宮的時候,女皇武則天已經66歲了,此時的她已漸漸沒有了年輕時的豪情、魄力。從高宗時代操縱政柄,至今她已當政四十餘年。在這些年裏,她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好皇帝,百般操勞。在她的這一生中,她締造了一個屬於自己、同時也屬於中國曆史的奇跡。甚至於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把她簡單的當作一個篡權者。因為說實話,以能力而言,她是中國古代曆史中屈指可數的一流好皇帝,雖然她是個女人、雖然她飽經非議。年輕時的過分勞累,讓六十多歲的武則天幾乎耗盡了精力。因此,在繁雜的政務之餘,她非常希望有人能夠給她去除孤獨,解脫煩憂。馮力士入宮後,憑借著自己良好的家教,很快就在宦官中獲得了個不錯的人緣。一些同僚之間的傾軋並沒有發生在他的身上,而與之相反的是,他很快就獲得了一些老宦官的喜愛,繼而得到了接近皇帝的機會。在與女皇的幾次接觸中,馮力士以其行事聰慧、口齒伶俐很快博得武則天的喜歡,讓他留在身邊,給事左右。
在皇宮裏,馮力士憑借良好的表現為自己打開了升遷之門,但他的好人緣卻險些把自己送進了地獄。在一次不大不小的禍事中,馮力士因為被同僚牽連而惹惱了武則天。結果,女皇一怒之下,將其鞭撻後逐出了宮城。
馮力士被驅逐之後,過了好一陣子悲慘的生活,到最後,一位曾經在宮中頗為看好他的老宦官高延福收養了他。作為螟蛉之子,馮力士隻好搖身一變,改去姓氏成了高力士。在當時的宦官群落中,高延福的能量雖不冠絕,但也不小,他與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交情頗厚,常相來往。因此作為高延福的幹兒子,高力士便有了與朝中高官接觸的便利條件。在當時,武三思憑借與武則天的姑侄關係,在朝廷上權勢熏天,高力士抓緊機會,竭力投靠。在與武三思的數次接觸中,頗懂得待人接物的他獲得了武三思的好感。
就這樣,轉眼又過了一年多,通過武三思的活動,武則天消了怨氣,又把高力士重召回皇宮,隸屬司宮台,負責宮內事務。高力士二進宮之後,脾氣秉性有了很大的改變,除了對待皇帝更加殷勤之外,他也開始懂得小心謹慎的真正意義。自此之後,在他的人生詞典裏,“觀望”成了最最重要的詞彙,而“選擇”則成了他決定自己命運的法寶。他開始認真的觀察朝中的王公大臣,以及李、武兩家的王子王孫,此時的高力士已經漸漸懂得了一個宦官的真諦,那就是——見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