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說好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都快十年了!
對不起,我是臥底!
誰能證明你的身份。
曆史,隻有曆史!
他是大周皇帝武則天最信任的重臣,一代良相。
他同時又是大唐帝國最忠實的捍衛者,感覺像是李唐派往武則天身邊的臥底。他死之後,武則天發出“朝堂空矣”的慨歎;他死之後,李唐依舊。
狄仁傑身份究竟該怎樣定位,無論是大周還是李唐都讓他榮寵備至。掩卷深思,這個人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搞得我精力疲憊。於是找出前兩年的經典港片《無間道》重溫一遍,看完後我終於找出了答案——神探與臥底。不錯,狄仁傑就是遊走在這兩個身份之間的帝國精靈。神探與臥底相同點就是都代表正義一方,且都是具有危險性,技術含量頗高的工種,要想在這個職業幹出一番名堂,eq和iq都要超出常人。前者行動隱蔽,身份模糊到讓自己內心掙紮;後者完全走的是型男路線,做事果決。
“神探”是怎樣煉成的
狄仁傑,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他生於一個不差錢也不差糧的官僚地主家裏。父親做過夔州(今重慶奉節)長史。作為地主兒子的狄仁傑卻完全不是墮落分子,在精神世界裏狄仁傑是真正的“根正苗紅”,他通過頭懸梁錐刺骨之類的狠毒手法,通過了科舉考試這道窄門。為什麼他要對自己下這麼重的手才能通過考試,狄仁傑走的是自學成才之路,沒有國家承認的正式文憑,但文化底子十分紮實。
狄仁傑生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從小受的洗腦教育應該是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大唐,像忠於自己的信念一樣忠於大唐。為了走好應試教育這條路,他應該沒少死記硬背過一些大唐公司指定的考試專用書籍(日數千言不肯休),裏麵都是教你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大唐員工,捍衛李唐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
在這種填鴨式教育方式的灌輸下,狄仁傑長大後便以明經舉第,出任汴州參軍(也就相當於一個身份低微的副科級幹部)。何為“明經舉第”,這是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考試,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明經與進士二科為構成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那一本本大部頭書籍像一塊塊板磚,拍不死你算你命大福大造化大。
狄仁傑到汴州時間不長,就吃上了官司。有人誣陷他,具體誣陷什麼,史料給的不清不楚,反正他因此被收押。當時大唐另一個人才,工部尚書閻立本(唐代著名畫家兼工程學家,太宗在宮中淩煙閣掛的二十四功臣的肖像畫,正是出自他的手筆。。)在河南任道黜陟使,這個案子就交到閻立本手上。那就審吧,審來審去。老閻給出了結案陳詞。“這是一個人才啊!他是光,他是電,他是大唐的神話(原話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我一直琢磨不透,這狄仁傑使了什麼魔法,被領導審查審出了自己原來是個寶,是顆珠。一天在翻閱一個日本人寫的類似於小說的唐史裏,找到老閻和小狄的一段對話。
?老閻說:“我雖是肖像畫家,但我心中其實有想畫成畫和不想畫成畫的人;在想畫的人物當中,衝動性地認為非畫不可的,更是少之又少。你就是這少之又少中的一個,你的眼睛非常出色。”
狄仁傑回答:“是嗎?”
?老閻又說“被我凝視而毫不動容的人,我從未見過。”
狄仁傑再回答“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