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後是否曾為保全自己和中宗的性命而獻身武三思,這一點還無法完全確定。但事實上,從當時的情況看,武則天召回廬陵王李顯,絕非一時頭腦發熱,或者僅僅是受他人影響,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用心。這段野史的可能性有多大,不敢肯定。我認為在武則天的心目中,之所以選擇李顯而不是李旦。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李顯曾是高宗李治親立的太子,他象征著高宗王朝的真正延續,武則天既然要還政於李氏,那就要一還到底,這時候她認為隻有把皇位讓給李顯才是大團圓結局。這是自己男人當初的意思,隻有這樣她才有顏麵去見地下的高宗。
同時在私人感情上,李旦、李顯在武則天這裏也不相同。李旦本來可以依靠“皇嗣”地位當上皇太子,但是他曾經接受過大臣的私自拜見,所以武則天已經不太信任他了。加之武則天禁止臣僚謁見李旦之後,殺掉了他的妃子劉氏和竇氏,母子二人在感情上隔閡太深。
李顯卻不同,他不是無辜被幽,而是因罪被廢的。被廢之後,李顯在生活上一直享受親王待遇,並沒有受到多少衝擊,他對武則天的改朝換代也十分不滿,但與李旦相比,母子之間的隔閡還不是那麼深。李顯被廢後,雖然仍保有“廬陵王”之號,但已失去了太子地位,按照常規,不可能再恢複帝位,因而不敢奢望重新入主東宮,繼而登上皇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他召回神都,把他從困境中拯救出來,重繼大統,他必然會感恩戴德,盡釋前嫌。再說,“立嫡以長”,李顯比李旦大,召回李顯而立為太子,從宗法觀念上來說,也說得通。如果召回李顯,而以李旦為太子,將來必然會有一場裏位之爭;如果以李顯為太子,這種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小。廬陵王李顯回到神都以後,武則天並沒有馬上冊封他為皇太子,隻是讓他好好欣賞神都的繁華景象,適應一下武周王朝的嶄新環境。看看吧,皇兒,這盛世景象都是老娘我為你鋪展的,你將來可要念著我的好啊。半年以後,再看那邊的皇嗣李旦一看老娘將李顯召回來了,他也明白了武則天的意思。於是他幾天不吃飯,“數稱疾不朝”,用絕食的辦法堅決請求“遜位於廬陵王”。武則天見時機已到,便順水推舟答應了李旦的請求,降皇嗣為相王,而以李顯為皇太子。皆大歡喜,禍福相依。
公元705年,即武則天神龍元年一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等一幹人發動政變,殺死了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武則天進入她政治生涯的倒計時。
第二天,女皇下令太子監國。
第三天,女皇傳位於太子。
第四天,太子李顯即位,稱中宗。
第五天,女皇退位,遷居上陽宮。
第六天,中宗率領百官給退位的女皇上尊號,稱“則天大聖皇帝”。
從這時開始,人們才叫她武則天。也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武則天死於上陽宮仙居殿,時年八十三歲。遺言是:去掉皇帝稱號,稱呼“則天大聖皇後”;與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陵前豎立無字碑。對於該無字碑的含義,人們說什麼的都有。推測其本義,似乎是隨便後世評說,其中,顯然包涵了深切的不屑與蔑視。我們知道,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慣例,這種評價大體是由男人們從事的;我們無法知道,這位中國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她不屑的是什麼呢?是中國的男人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