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遺囑背後(1)(1 / 3)

公元705 年冬天,一代女皇武則天病逝,時年82歲。回顧武則天的來時路。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她使用了大量非正常手段,她的權力欲在她人生的最後十五年達到了不可逾越的巔峰。然而,令我們無法想到的是,在她最後歲月裏,她卻把自己的一生都推翻了。武則天的遺囑中充滿了善意和謙虛,她在遺囑中宣布:

“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複業。”

她不再當皇帝了,自甘為李家的兒媳婦。她寬恕甚至討好政敵王皇後、蕭淑妃、褚遂良、韓瑗的子孫親屬,讓他們下崗多年全部實現再就業。她不再有任何鋒芒,她與整個世界和解了!?這個與她生平作風截然不同的遺囑,基本上否定了她一生最大的事業,讓我們很是驚訝。是什麼促使她立下這樣的遺囑呢?對這一遺囑的解讀,我們依然不能局限於就事論事地做粗淺的判斷,而是要聯係與遺囑相關的一切重要事件,乃至要從武則天的生命軌跡與心理軌跡處尋找答案。

聖曆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向房州發了一道詔書,詔書宣稱廬陵王(中宗)有病,需來神都(洛陽,武周都城)治療,著其即刻啟程。廬陵王接到聖旨的時候,估計當時就尿了。他的第一反應是,完了,老娘要整我了。可否極泰來,他隻看到謎麵並沒在第一時間發現謎底。他那裏會知道這會是武則天在繼承人問題上最終的選擇。

繼承人的選擇一直困擾著性格果敢善斷的武則天,這是武則天登基以來心底一直難以解脫的困惑:是延續大周王朝還是把皇位還給李世民的後人,使她陷入兩難境地。傳給自己那幾個看不上眼的兒子,自己駕崩後,“大周”政權便不能維持下去;傳給老武家那些不成器的兄弟侄子,“大周”國號倒是可以維持下去,但武氏諸輩畢竟不是親生兒子,而且將來自己的兒孫會麵臨衰亡的危險。這是武則天最後歲月的心頭結,時間已經不會給這位老人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和實施舉措。

武則天有沒有考慮過將皇位繼承交給武家呢?答案是肯定的。背了多少罵名,冒了多大風險才有了屬於武氏的大周國號。可所有的輝煌和繁華也擋不住時間的車輪,就要謝幕了。一段時間,她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緒及武攸寧等人,並大封武氏宗人為王,對於武氏諸侄積極謀取皇位的活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孩兒們,給你的,你可以要,不給你的,你不要搶。天授二年(691),魏王武承嗣自以為“大周革命”自己有很大功勞,又在“宗室”中年齡最大,曾襲封周國公,與天子最為親近,應當代皇嗣李旦而為皇太子,於是秘密指使洛陽人王慶之上書武則天請立自己為太子。武則天對王慶之十分優待,給他一份出入皇宮的特別證明,使他來去自如。宰相岑長倩、格輔元因為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被誅。

想耀武揚威,就要打壓李世民的後人們,也就是自己的孩兒們。反過來對於自己的親身兒子,武則天卻心生芥蒂,嚴加防範。長壽二年(693)一月,大臣裴匪躬及內常侍範雲仙等人私自拜見了皇嗣李旦,武則天得知後,極為震驚。於是找了個借口,將裴匪躬、範雲仙處死,禁止公卿大臣與皇嗣私下交往密切。後來,有人誣告皇嗣想謀反,武則天立即命令酷吏來俊臣見,降低皇孫以下李氏諸王爵位。從此以後,她對皇嗣李旦也不太審訊皇嗣身邊的人,直到有人以剖腹的方式表明皇嗣絕無反心,這才作罷。但是,武則天還是對李旦不放心,最後實際上將其軟禁。

武則天不是一個昏君,她是將江山看作了自己至親的孩子,她愛自己的江山。她是應天而生,使命在身。準備動作暖身過後,武則天又陷入了搖擺狀態。她知道武承嗣才能有限,無法統治整個王朝,所以,在稱帝後七八年的時間裏,武則天一直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而武則天這種心理上的搖擺不定,加劇了李武兩姓的儲位鬥爭,你方唱罷我登場。武承嗣曾聯合酷吏迫害李氏宗室,又假借他人之口請求武則天廢皇嗣李旦立武姓。李氏宗室雖然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遭受重大損失,元氣大傷,但在朝廷中還是有不少支持者。武則天手下的將相大臣,絕大多數都是武則天的粉絲。但是,她也清楚地知道這些粉絲之所以支持自己,不是針對我武則天個人,而是支持由太宗開創,由她繼承並且發展下來的革命事業。他的這些粉絲並不希望形成武氏子侄繼位的政治格局,因此還是力挺以李氏為皇太子。當洛陽佞臣王慶之再次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時,宰相李昭德便假借聖命將其杖殺。雙方爭奪已白熱化到喋血宮門的程度。也就是說這時候支持武則天和反對武則天的人,維護的都是李唐王朝,他們都不希望江山易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