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之製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這一時期,農作物品種的增多和鐵農具的廣泛使用為精耕細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國傳統農業的特點,是人們想方設法從選種、播種、中耕除草、灌溉、施肥一直到最後的收獲都給農作物創造最好的生長條件,也就是通過精耕細作,來實現提高單位麵積產量的目的。而這一優良傳統,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漸形成了。
隨著井田製度的解體和土地私有製度的確立,我國的農業曆史又跨入了新的階段。
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代的農業在原始農業的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夏朝對農業非常重視,其農耕技術水平較以前有了顯著提高。夏朝發明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工具,農作物品種也比以前增多了,還發明了用以指導人們生產活動的曆法。此外,還出現了畜牧業和手工業。
夏朝出現了井田製的雛形。夏代的農業發展,開創了我國農業曆史的先河,奠定了我國古代農業的良好基礎。
夏朝的中心地區位於黃河中遊,氣候適宜。當時的農作物是穀、黍、粟、稷、稻等。主食是將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濃粥食用,社會上層則多食幹飯。
在對多處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都發現了黍殼、稻殼的遺存。證明了夏代農作物品種已經很多。
夏代的農作物以“畎畝法”進行種植,就是在兩壟之間留一條溝,莊稼種於壟上。這種耕作技術,使農作物產量迅速提高。
這時的主要收割工具有石刀、石鐮和蚌鐮等。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石刀正麵呈梯形,上有兩麵對穿的圓孔,一麵刃,樣式很像後世北方掐穀穗用的農具“鐵爪鐮”。
二裏頭遺址還出土了一些彎月形的石鐮和蚌鐮,這也是那個時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鐮和蚌鐮不僅能收割穀穗,而且連穀物的杆也可以收回來,可見那時的農業已脫離了原始狀態。
夏代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鏟。在二裏頭遺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跡。耒是木質的,從壁土上遺留的痕跡來看,它的形狀大體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雙叉,主要用來掘土。古書上也有大禹“身執耒畝”的記載。
在夏代,水利技術有了發展。《論語·泰伯》載禹“盡力乎溝洫”,變水災為水利,服務農耕。夏代水利技術主要表現在水井的使用比以前有所增多。
在河南省洛陽錘李、二裏頭遺址都發現了水井。錘李遺址的水井是圓形的,口徑1.6米,深6米多,在這口古井中發現有高領罐、直領罐等遺物,可能是當時汲水落井遺留的器物。
二裏頭遺址有一口井,它是長方形的,長1.95米,寬1.5米,井深4米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證明它不是窯穴。壁上有對稱的腳窩,那是為了掏井和撈拾落井器具而挖的。
在當時,水井的使用可以改變那種追逐水源、遷徙不定的生活,使人們有可能長期定居在一個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水井還可以澆地,不過,當時的條件不可能出現大麵積的水澆地。
夏代先進的曆法《夏小正》,是指導當時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據。在先秦古籍中,往往提到“夏時”,指的就是夏代曆法。夏代曆法按月記錄了時令物候,用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
夏代曆法是根據堯舜時代“觀象授時”的原則,在觀察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根據北鬥七星鬥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年12個月,以鬥柄指向寅的正月為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