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隋代農業的發展與均田製(1 / 2)

隋朝統一天下,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又開辟出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在隋代,農業人口大幅度增加,農田麵積空前擴大,水利設施得到修複和新的開鑿,糧食單產量居世界前列,官倉和義倉遍及全國各地,土地製度方麵執行計丁授田政策。

長期積累的播種、施肥、灌溉等農業生產經驗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使隋代的農業生產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南北朝時,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經過文化整合或漢化,到隋代時形成胡漢融合文化,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漢族,戶口數量空前龐大。

隋代以前的戶口數極少,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相連,實際戶口耗損劇烈。到隋代時期,戶口數開始急劇增長,主要是因為課稅輕,徭役少,加上世族政治與莊園經濟的式微,人民願意脫離世族的蔭庇自立門戶。

585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州縣官檢查戶口,自堂兄弟以下親屬必須分立戶籍,並且每年統計一次,北方因此多出了164萬餘口。

609年隋煬帝楊廣已經擁有南方,他又一次大檢查,新附戶口64萬多。據《隋書·地理誌》記載,隋代各郡分計數之和為全國有907萬多戶,大體上恢複了4個世紀以前東漢時期的戶口數,而人口數達到4450萬人。

隋代人口的增加,一方麵是由於朝廷整頓戶籍的政策所致,另一方麵也實際反映了人口的增加情況。隋代人口的迅速增加,也導致了隋代的農業生產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起來。

由於隋代人口持續增長,為農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使墾田麵積不斷增加。589年耕地麵積1940萬隋頃,至隋煬帝時期增加到5585萬隋頃。每隋畝約折合現在的1.1市畝。耕地麵積的擴大,大致可以反映隋代糧食生產廣度。

伴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農田的大量開墾,隋代的水利設施得到修複和新的開鑿,而且更為廣泛和完善。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帶來了灌溉及各種便利。除了大運河之外,隋代大規模地整修河道,從隋文帝楊堅時就開始了。

早在584年,隋朝就引渭水入潼關,長達300餘裏,命名為廣通渠。587年,又沿著春秋時期夫差開鑿的運河故道,打通了南起江都、北至江蘇淮安的河道,命名為山陽瀆。

僅這兩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就在當時灌溉良田萬畝,因旱災而鬧荒數年的關中平原成為肥沃樂土,江南至北方的運河航線也因此疏通。

此外,隋朝在山西蒲州和安徽壽州也修建了大規模水利工程,並整治鹽堿荒田,這些北周和南陳時期的饑荒“重災區”,皆因此變成土地肥沃的樂土。隋代農業之發達,正建基於大規模的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