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兵法權謀論著——權書(1 / 2)

宋明政見

在宋代,封建地主階級中一些思想家,如蘇洵、範祖禹和真德秀等,將傳統的儒學與當時流行的佛、道結合起來,形成了更富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政治哲學,即宋代理學。宋代思想家大多談理說性,其主要範疇有理、氣、義、利、心、情、陰陽、太極等。

宋代理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明代,以程朱理學為主要內容思想,皇帝的集權措施也大大加強。明代張居正、李贄、焦竑等人,以自己的理論著述,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帝王統禦之道。

那是在北宋年間,“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轍和蘇洵被稱為“三蘇”,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父親。著名文學家蘇軾和弟弟蘇轍20歲左右同科中舉,而他們的父親蘇洵卻遊蕩到27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但在這以後的十多年間,蘇洵寫了《幾策》、《權書》、《衡論》、《六經論》、《洪範論》、《史論》等一係列重要著作,成為蜀中名聞遐邇的學者和散文家。蘇軾兄弟中舉那年,蘇洵跟著兒子一道來到汴京,就是後來的開封,拜見了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

歐陽修對蘇洵的文章大加激賞,並將其《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獻於朝廷。消息傳出,士人爭相傳誦,模仿其文,一時名動京師,使當時文風為之一變。

蘇洵在京城時,當朝的宰相韓琦曾和他一起談論天下大事,韓琦認為即使漢代的賈誼也無法超過蘇洵。蘇洵曾給韓琦提了很多重要建議,韓琦沒有采納,後來懊悔不已。

蘇洵屢試不第,除晚年做過短期小官之外,平生未曾深涉仕途。但他是一位極其關心國家命運、留意政治的人,他一生著述以策論、史論、兵法為主題,以切合實用為目標,字裏行間都寄托著他的人生追求,希望當政者能有所革新,使國家走向富強,從而實現他的抱負和理想。

在蘇洵轟動京城的作品中,《權書》不僅在蘇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我國古代論述兵法和權謀的一部重要著作。它集治道、兵法、史論為一體,具有廣泛而深厚的思想內容。

在《權書》10篇之中,有不少迥異於古人、超絕於時俗的嶄新的見解,比如在書前序言中,一開頭的言詞就表現出蘇洵與普通知識分子的不同。他駁斥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不談論兵法,迷信仁愛正義的軍隊,不必講究戰略戰術就自然會取得勝利。

蘇洵認為,假如仁愛正義的軍隊果真不講究戰略戰術就自然會取得勝利的話,那麼周武王為什麼還要用薑太公的計謀策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仁義之師還要經多次戰鬥,最後才能獲勝而停止戰爭,這裏如果用的不是正確的戰略戰術,又是什麼呢?這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言論,為學子所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