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武則天執政時期,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兵略妥善,四境太平,經濟發展,文化複興,百姓富裕,有“貞觀遺風”的美譽。由於武則天信佛,佛教十分興盛,據傳武則天一度曾下令不準殺生。文武百官們宴客,往往都是素席,從無葷腥。有一個大臣過壽,親友、同僚紛紛前來祝賀。酒席上隻有素菜,這大臣覺得過意不去,就偷偷宰了一頭豬,做了一些葷菜,還做了一些肉包子。酒席間熱熱鬧鬧,賓主盡歡。
誰知第二天早朝完畢,這位大臣被武則天問道:“你昨天殺豬了吧?”大臣一聽,嚇得魂飛魄散。武則天把告密的大臣喊出來,並拿出兩個肉包子為證。請客的大臣跪在地上渾身發抖,說不出話來。告密的大臣則在一旁奸笑。
武則天說:“因你是忠臣,又是初犯,朕不予追究,恕你無罪。”她又指著告密的奸臣說:“不過你要注意,下次請客,像他這樣的人不要請!”
請客的大臣感激涕零,認為武則天忠奸分明,不信讒言又有識人之明。告密的奸臣自討無趣,灰溜溜地走開了。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也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出類拔萃的帝王。在稱帝前,她為了奪取政權,曾經任用酷吏打擊反對派,稱帝第二年,她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
任用酷吏讓武則天背上了罵名,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她以知人善任在曆史上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著名賢臣婁師德、狄仁傑等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
武則天善於用人,體現在她在用人製度上的改革和創新上。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製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宋代編年史《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
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武則天雖然是女皇帝,但她稱帝之後,為了政權穩定,大臣基本全部被她掌控。她還專門編撰了一部《臣軌》,用來作為臣子的規矩和標準。
《臣軌》共2卷10篇,分國體、至忠、守道、公正、匡諫、誠信、縝密、廉潔、良將、利人10章。該書以儒家傳統道德觀念為基礎,論述為臣者正心、誠意、愛國、忠君之道,作為臣僚的座右銘與士人貢舉習業的讀本,維持帝王的統治地位。
在《臣軌》中,武則天提出,臣子應“外揚君之善,內匡君之惡”,她把“大公無私”作為當官的基本準則並強調:
人臣之公者,理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賢,則不避仇人。
在武則天看來,惠民是第一位,在惠民與忠君的取舍上,她更傾向於惠民。因為民心向背決定國家的興廢,惠民者才能獲得民心與民眾的傾心支持,才能最終維護君王為代表的國家統治。可見,忠於國家和民族以及廣大民眾是絕對的,而忠於帝王、君主是相對的。這是為政者必須要遵循與把握的。
在《臣軌》中,武則天全麵闡釋了清廉之德於國於吏的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她對以往官德建設的高度概括與總結,也是對貞觀之治經驗的升華。
武則天認為,身為臣子,修身養性,端正品行,不能不慎重;謀劃思考機密大事,不能不周密。憂患常源於輕視小事,災禍常因為忽略細節。一個人行事不慎重周密,大多會後悔終生。
因此,說話容易泄漏機密,是災禍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失敗的緣由。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無形的事物;耳朵聰敏的人能聽到弦外之音;善於謀劃的人對策出現在預兆之前;做事縝密的人在事情沒發生之前就十分慎重。遠離困窘就必須及早謀劃,不想貧窮就必須趁早預計。
最後,武則天設身處地地告訴大臣: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
意思是,不該說的話不要說,這樣可以避免其中的災禍;不該做的事不要做,這樣才可以避免其中的危險。
武則天的《臣軌》與唐太宗的《帝範》一直並行。雖然二者同樣出自唐代兩位皇帝筆下,但一個是約束臣子,一個是規範皇帝,立意和出發點有所不同。由於武則天在曆史上長期存在著爭議,所以曆史上對《臣軌》的評價一直低於《帝範》,但《臣軌》本身的價值和作用並未因此受到影響,值得人們長期研究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