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王霸謀略奇書——長短經(1 / 1)

盛唐時期,“詩仙”李白和他的老師趙蕤被稱為蜀中的“二傑”。李白對趙蕤極為推崇,曾經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

趙蕤自幼好帝王之學,讀百家書,博於韜略,長於經世,並且“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聞名於當世。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辭而不就,過著隱居的生活。

趙蕤的代表作為《長短經》,又稱《反經》,成書於716年,共9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雜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大成,以謀略為經、曆史為緯,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4個方麵的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此書振聾發聵,警世懲惡,是難得的謀略全書。

趙蕤站在萬物正反相生這一哲學高度,從反麵考慮曆史上的人和事,以精辟獨到的立論,豐富深刻的曆史事例,從容敘述。

《反經》的“反”是“正反”之“反”的意思。唐宋以來,有兩本書曆來作為曆代統治者的必修書目,一本是從正麵講謀略的《資治通鑒》;另一本是從反麵講謀略的《反經》。

對於前一本書,治國者不但學習、運用,而且不斷地宣傳出版;對於後一本書,治國者往往隻用不說,避而不談。

因為《長短經》充滿著奇謀妙計,與帝王將相的統治理念相違背。而從實際應用來說,《長短經》在某種意義上比《資治通鑒》更具指導與實用價值。人類增長智慧的途徑之一就是“以史為鑒”。生存智慧是各類成功者必備的要素。曆史上,無論是統治階層、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們的生存經驗、生存智慧對後人都是可資鏡鑒的財富。

《長短經》是一部糅合儒、道、法、兵、雜、陰陽諸子思想,闡述王霸謀略、長短之術的曆史哲學著作。《長短經》的整體結構框架以曆史為經,謀略為緯,交錯縱橫、蔚然成章。

《長短經》全書囊括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曆史風貌,圍繞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賢用人和人間善惡四個重點,時而讚揚王道,讚美堯舜;時而斥責曆代末世,君德敗壞,家破國亡,罪有應得。時而妙論察相,相人外表,笑談貴賤;時而告誡統治者,務必重視人才,得人則興,失士則崩;時而曆數各代帝王,縱論滔滔,話其短長;時而攻擊光天化日下的虛偽“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長短經》既是對唐以前曆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精準的曆史經驗教訓總結;既是一部高深奧妙、天人合一的曆史哲學名著,也是治國、齊家、修身的曆代謀略之集成。

全書分為大體、任長、品目、量才等多方麵內容,對治國之術、任人之術、用兵韜略、權變之謀等進行了具體的闡釋。

經過分析,趙蕤認為古人治國主要有3種方式:王道的統治采用教育的方法;霸道的管理采用威懾的手段;強國的管理采取強迫的辦法。之所以要這樣,各有各的原因,不能隨便更換。

春秋時齊國的名相管仲說:聖人隻能順應時勢而不能違背時勢。聰明的人雖然善於謀劃,但總不如順應時代高明。戰國時的鄒忌說:一切政治文化都是用來匡正時弊、補救失誤的。如果適合於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就運用它,一旦過時了就舍棄它。

據此來看,在應當實行霸道的管理時,卻推行王道的教化,就會適得其反;應當實行強國的統治時,卻施行霸道的威懾手段,則將謬誤百出。如果時逢天下大亂,人心詭詐,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破壞,而要遵從先王的傳統,廣泛推行倫理道德教育,這就好像是等待遠處識水性的人來救落水的人,請求那些尊貴的人來救火一樣。好是好,可難道這符合我們所說的“通於時變”嗎?

書中還指出,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無形的東西,才是有形之萬物的主宰;看不見源頭的東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幹預五音,卻能做五音的統帥。掌握了君道真諦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負責的具體事情,才可以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做帝王的嚴守他的這一準則,官員知道他們自己應當做的事情,這才是曆史和社會的分工。

《長短經》既是對唐以前曆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曆代政治創意與謀略之集,後世帝王非常重視。清代《長短經》付印後,乾隆皇帝親自加注,還親自為書題詩,可見其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