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有個諫議大夫叫魏徵,敢於犯顏直諫,即使唐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從不退讓,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唐太宗怕魏徵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裏。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還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麵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麵前有損自己善於接受意見的好名聲,隻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長孫皇後,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丈夫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麵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番話就像一盆涼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滅了。
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故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做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曆史做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做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麵好鏡子了。”
上麵的這些故事,記錄在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政論性史書《貞觀政要》中。吳兢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期間,長期擔任史官,著述豐富,編著有《樂府古體要解》、《唐春秋》、《唐書備闕記》、《太宗勳史》、《睿宗實錄》、《中宗實錄》、《貞觀政要》、《則天實錄》、《唐高宗實錄》等,可惜隻有《貞觀政要》傳於後世。
《貞觀政要》寫作於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對政治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王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
《貞觀政要》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曆代的珍視。
《貞觀政要》係“隨事載錄”而成,以君道、政體、任賢、納諫、君臣鑒戒等為篇目,分別采錄了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及身邊大臣如魏徵、王珪、房玄齡等45人的政論、奏疏以及重大施政措施等,主要內容包括治國方針、選賢任能、精簡機構、申明法製、崇尚儒術、評論曆史得失等方麵,同時強調統治者的自身修養,如敬賢納諫、謙遜謹慎、防止奢惰等。
書中內容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思想、生活等方方麵麵,尤以討論君臣關係、君民關係、求諫納諫、任賢使能、恭儉節用、居安思危為其重點。書中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後來君主以為借鑒。由於敘事詳實,文字明暢,論述的又是統禦之道,因此晚唐以後受到曆代治國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