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後世皇帝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係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書中所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麵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
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於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曆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點對於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在書中,吳兢還重點記述了人才使用問題。書中介紹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的事跡。唐太宗對用人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一再強調“為政之要,唯在得人”。對於人才,他提出了必須具有高尚品德,能夠克己恭儉,正直廉潔等要求。
為此,唐太宗不但采取了一係列選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視對官員的考核和賞罰。通過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於初唐政壇,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大批人才的出現,也在鞏固政權、組織民眾生產、安定民眾生活方麵發揮了重大作用。
正是君明臣賢,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吳兢在此同意魏徵的觀點:“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知賢用賢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視的問題,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實踐,為此提供了一個成功的佐證。《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則把這一問題的討論引向了深入。
吳兢在書中還對唐太宗朝政的方針進行了歸納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學、加強禮治、執法寬弛、休養生息、安定民眾、采取懷柔政策、安撫邊民等等。農業是安定民心、治理國家的根本,這是曆代有識統治者的共識,但真正能抓住這一環節不放,取得實際效果的,卻不多見。
唐太宗在兵戈擾攘之後,把自己的簡靜無為,推廣為對天下民眾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貞觀後期天下豐足,可以上比漢初的文景盛況。對此,曆代統治者都心馳神往,可通過努力把它變為現實,卻是相當大的難題,《貞觀政要》對此的記述,很有理論指導意義。
《貞觀政要》是一部獨具特色、富有啟發性的曆史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曆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貞觀政要》是現存記載太宗朝代曆史較早的一部史書,在史料學方麵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