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早年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他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對內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被當作後世明君的典範。
李世民的發妻長孫皇後有3個兒子,她去世後,李世民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和嫡次子魏王李泰為爭奪皇位繼承權,發生了政變,李世民傷心之下,廢黜了這兩個兒子,立嫡三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李治性格柔善,唐太宗和大臣們都對這個太子的能力很不放心。於是李世民在去世之前,根據自己的從政經驗,親自撰寫了一本《帝範》,作為示範樣本傳給李治。
《帝範》共12篇,分為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
李世民在《帝範》中說,君王最重要的是氣度,要有胸懷天下的誌向,才能幹出一番事業。而作為君主,更要有包容宇宙、吞吐萬物的胸懷。要讓群臣敬畏,靠的便是德行深厚,穩如山嶽。如果輕薄無行,小肚雞腸,大家自然不將你放在眼裏。
一個人心中如果常有憤怒,便無法公正。心中有憂愁,心中有恐懼,都沒有辦法做到至公至正。隻有完全摒棄個人的喜怒憂懼,以天下憂為己憂,以天下利為己利,才能如山嶽般平靜,如深淵般難測。
在李世民看來,一個國家管理者,重要的是為官擇人,而非因人設官。能工巧匠使用木料是一種智慧,但凡直的木料,要用來做車轅,曲的木料還可以做車輪。總而言之,都可以做到物盡其用,毫不浪費。
聰明的君主選用人才便和木匠用料是一個道理,才智之士使用其謀略,愚笨之人則用其蠻勇,武勇之人發揚其威勢,膽怯之人則任用其謹慎。在好木匠的眼中,沒有哪件材料是廢品;在賢君的心裏,沒有不可任用的人才,隻有放錯了地方的人才。
《帝範》還指出,治國大計,應該盡力消除浮糜奢華的不良風氣,勸勉督促人們專心致誌地從事耕種和紡織。隻有鏟除了由工商之業而產生的浮華惡習,才能使百姓重新回到重視農業的根本之路,社會風俗也才會重新變得淳樸起來。
如果人人都懷有仁義之心,也就永遠斷絕了商賈小人貪財好利的後路。果真如此,也就抓住了務農的根本。用嚴威去抑製勢利之人,用仁惠去撫愛忠直之士,這是製馭風俗、掌握天下的關鍵與核心。
身為人君,應視民如子,但統領之術仍不出恩威兩種。既然百姓之中有行善的,也有作惡的,就應該以嚴威和仁惠分別對待。施仁惠可以使人們做善事,也可以使風俗變純正,恩澤所及,人們就如同在嚴冬沐浴在春陽之中一樣感到溫暖。樹立威嚴可以使壞人恐懼,也可以使普天之下的臣民變得像車轅之中的牛馬一般馴服。壞人如常感腳踏刀刃頭頂雷霆,就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因此,隻有恩威互用,才能使百姓行有所依,做有所據。如兩者使用不當,則可能持政不公,規矩失度。恩威之術,一為剛,一為柔,也隻有將兩者兼顧起來,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才會創造出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麵。君王的聲望一旦樹立,那麼製定了刑法之後,人們就不敢去違犯了。天子要想使自己取信於民,還必須要做到令行禁止,言必信,行必果。
最後,李世民總結說:“如果崇尚美德,並且廣泛施德,則帝業安泰,自身也安全;如果肆意任情做錯誤的事情,那麼帝業將傾塌,自身也容易喪命。國家基業往往都是成得慢敗得快,帝位得之不易,不能不去珍惜!不能不慎重!”
《帝範》一書是李世民一生執政經驗的高度濃縮。行文雖短,但文辭有力而優美,展現出一代英主對人生和世界的感悟,也是一個馬上爭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開國君主一生經驗的總結。
文中充滿哲理性的語言,或一語中的,或一語道破天機。不但有著高瞻遠矚的視野,也隱含著論理的深邃透徹。一些非凡的至理名言,自非常人可以談說,隻能出自像唐太宗這樣的偉人之口。《帝範》的許多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經得起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