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理學教育先驅——中說(1 / 2)

隋唐論政

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南北儒學逐漸融合。秦漢的黃老之學和魏晉的玄學已成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勵精圖治的現實政治主張,社會批判思想,儒家的禮治倫理思想和佛、道的宗教思想。

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儒家占據主導地位,但這並沒有妨礙其他各種思潮流派的光芒和傳播。比如,王通的《中說》,李世民的《帝範》、武則天的《臣軌》、吳兢的《貞觀政要》、趙蕤的《長短經》等,他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闡釋了統禦之道,產生了深遠影響。

隋代有個儒學大師叫王通,15歲時開始從事教學活動,18歲時遊曆四方,後來麵見隋文帝,呈上《太平十二策》,主張“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運天下於指掌”,深得隋文帝讚賞,被召之為官。後來,王通辭官歸鄉,一心將興王道的誌向付諸於著述《六經》和聚徒講學的文化教育事業上去。他決心以古代隱逸賢才為榜樣,“退而求諸野”,以著述和教學來為弘揚儒學做貢獻。王通前後用了9年的時間著成了《續六經》,也稱《王氏六經》,包括《續詩》、《續書》、《禮論》、《樂經》、《易讚》、《元經》等,共80卷。《續六經》完成後,王通名聲大噪,求學者紛至遝來,盛況空前,有“河汾門下”之稱。不僅弟子多達千餘人,他還結交了許多朋友和名流,其中學生薛收、溫彥博、杜淹等,友人房玄齡、魏徵、王珪、杜如晦、李靖、陳叔達等,都是隋唐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王通教學,分門授受,他的學生竇威、賈瓊、姚義授受《禮》,溫彥博、杜如晦、陳叔達授受《樂》,杜淹、房喬、魏徵授受《書》,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授受《詩》,叔恬授受《元經》,董常、仇璋、薛收、程元授受《六經》之義。通過“通學”和“兼學”兩種形式,培養出一大批各門類人才,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學術的繁榮提供了新鮮內容的儒學理論。

王通去世後,學生們私下為他上諡號為“文中子”。為了紀念他,同時弘揚他在儒學發展中所做的貢獻,眾弟子模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中說》一書,又稱《文中子中說》、《文中子》。王通的《續六經》在唐代失傳,隻有《中說》流傳下來。

《中說》用講授記錄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講課時的主要內容,以及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對話,共為10個部分,是後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政治思想發展的主要依據和參考。其中包括了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等。

《中說》雖在形式上仿效《論語》,在內容上卻有所創新,並有明顯的時代特點。

首先,王通以昌明王道、振興儒學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認為一個國家的興衰要依靠各種人才,而人才的養成必經學校的培養,有了合格的人才,王道才能倡明,儒學才能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