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出使西域的使節,除了著名的張騫外,漢昭帝時期的傅介子同樣功績卓著。傅介子的後代傅燮,在東漢末年任職期間,善於處理西北民族關係,名望很高。而傅燮的孫子傅玄,雖然出身世代官宦,卻因文學思想方麵的成就,曆史名望遠遠超過先祖。
傅玄年幼時,因做太守的父親被罷官,家人帶著他從甘肅逃到河南,所以他雖然出身名門,卻深知民間疾苦,同情農民。他被舉孝廉後,選為著作史,撰寫《魏書》。後來他升任弘農太守,精心政務,忠於職守,數次上書,陳說治國策略,直指弊端。因政見超眾,奏章明晰,被封為男爵。
晉武帝即位,傅玄再次被提拔,封為子爵,掌握“諫職”。傅玄以敏銳的眼光,提出在階級、民族矛盾的實際情況下,應以“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風節;未退虛鄙,以懲不恪”。意思是讓皇帝廣開言路,啟用各地賢良,不合格的官吏要及時處罰清退。
傅玄的觀點得到武帝的讚同,他針對西晉朝廷依靠世族,任人唯親唯勢,機構龐雜的情況,提出要以才錄官,考察官員政績,減少機構,使宦不廢職於朝,國無曠官之累。又針對農業衰敗,棄農商,富豪子弟遊手好閑,不學無術的情況,提出“尊儒尚學,貴農賤商”。晉武帝很高興,再次提拔傅玄為“侍中”,成為皇帝近臣。
268年,針對當時水旱災和北方邊境關係緊張的情況,傅玄提出“五條政見”,表達了他重農愛民的政治主張及反對“天命”的唯物觀點。晉武帝十分讚許,下令按“五事”辦理,並加傅玄為九卿之一的太仆。
後來,傅玄的政治哲學思想彙集為《傅子》一書,全書分為內、外、中篇,共4部、6錄,合計140首,有十幾萬字。可惜這些作品大多佚失,後來僅存《傅子》24篇。
《傅子》中提出國家要安定,政治要清明,應以舉賢為當務之急,這是鞏固政權的保證,若按九品中正製選官,則多為世宦官僚,他們全仗門第高貴,不一定都有才能勝任職守,結果隻會造成政治腐敗,國家機構癱瘓,社會無“公道”可言,最終使國家覆亡,這是古之先王的經驗和教訓。
傅玄認為教育應發揮育才的功效,根據社會各行各業的需要培養相應數量的專業人才,國家則應由此擬訂全國士農工商的就業計劃,實行分民定業。他認為:“通計天下若幹人為士,足以付在官之吏;若幹人為商賈,足以通貨而已。尊儒尚學,貴農賤商,此皆事業之要務也。”這裏傅玄已有初步的職業教育的思想,對封建教育製度的改良有積極影響。
《傅子》還提出“分民定業”的政策,希望使天下之民做到各從其業各盡其職。還建議朝廷在租賦征課方麵應信守四條原則,並精簡機構,裁減冗官散吏,使之歸之於農,並按其田產收其租稅。這實質上也是在減輕人民負擔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
傅玄作為晉初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和他的《傅子》備受曆代政治家和學者們的一致推崇。唐初的魏征為了給唐太宗提供“先王得失”之借鑒而編纂的《群書治安》,就大量收錄了傅玄《傅子》的政論和史論。後來的各種典籍和史書中,均有傅玄《傅子》的篇章或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