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理學教育先驅——中說(2 / 2)

王通處於儒、佛、道三教爭衡碰撞的思想動蕩時期,傳統儒學教育的正統地位受到嚴重威脅,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現陳舊和僵化的現象。為了振興和發展儒學,王通認為一味排斥佛道並非良策,而應探索一條融合三教的合理途徑。

王通明確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張,以積極的態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長,為儒學的改造和發展提供有益的養料。

王通在一生為振興儒學奮鬥的同時,非常重視道德倫理方麵的建設,尤其重視道德修養問題,並提出了有關的原則和方法。

他首先說明了“人心”與“道心”的矛盾,以及如何防止“人心”泛濫和“道心”擴充的問題。在他看來,人的道心即是人類性善的本源,由此善性便可派生“仁、義、理、智、信”五常。

此外,王通還主張“正心”、“誠”、“靜”、“誡”、“敬慎”、“聞過”、“思過”、“寡言”、“無辨”、“無爭”等。

一方麵,王通在儒學討論的傳統問題上加以強調與發展的,如主張“正心”、“誠”、“聞過”等。另一方麵,又吸收了老莊、佛釋的某些思想,主張“無辨”、“無爭”、“寡言”、“靜”、“誡”,使傳統的儒學道德修養的理論更加豐富。

除了一般道德修養的問題之外,義利關係這個自孟子以來長期爭論的問題也受到王通的關注。在他看來,仁義道德是與功利私欲相對立的。在《中說》中,他從多方麵、多角度探討了仁義道德與功利私欲的關係,突出表現了他要存道義、去私利的主張,以及衛道精神。盡管魏晉以來,名教衰落,但王通對儒學及道德倫常的複興頗有信心,打算放棄世人的焦點,“取其所棄”。

王通針對魏晉以來士風的腐敗和道德的淪喪,斥責和譏諷那些隻知“聚財”,不知“聚德”的豪門貴族和“靡衣鮮食之士”。讚揚了那些“重道義,輕王侯”,能“惡衣薄食,多思寡欲”的君子。

雖然從王通講學和著述的形式上看,是簡單地恢複和振興傳統儒學,但這一恢複和振興的對象並非漢魏儒學,而是孔孟等儒學始祖,要從傳統儒家的經典中尋找出適合當時社會政治需求的,能與佛道思想影響相抗衡的內容。因此,王通的努力就是唐代儒學改革的濫觴,是宋代理學的先驅。

著名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把王通列為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排序僅次於儒學大家荀子和揚雄,到了宋代,理學中道學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程頤曾盛讚王通,並認為他超過荀子和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