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識人用人寶典——冰鑒(1 / 1)

那是在晚清末年,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岌岌可危。這時候,有個人走上曆史舞台,改寫了清代曆史,他就是曾國藩。

有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曆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

在我國的曆史上,能在政治、軍事、文化、思想幾個方麵,同樣出類拔萃的人,其實並沒有幾個。曾國藩就是這屈指可數的人之一。

曾國藩是晚清時的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代戰略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幾乎覽盡天下英才,並且專門寫了一部識人用人的書《冰鑒》。

怎樣用人,特別是怎樣用準人,其中學問極深。《冰鑒》的用人學問,是曾國藩人生成功術中重要的一門,他從不盲目選人,糊塗授權,而是睜大自己的一雙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後再用人”的方法,該避則避、該提則提,顯示出到位的領導才智和管理才智。曾國藩用人四法:做、省、學、禁;摸透人的精、氣、神;任用智、言、勞3種人。他有個相術口訣為: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精與神,全在於雙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於臉部。其他人需要把身形與精神一起討論,讀書人要先觀察他的神氣與骨相,單刀直入,這是最重要的。

古代文人觀察人的“神”時,一般都把“神”分為清純與渾濁兩種類型。“神”的清純與渾濁是比較容易區別的,但因為清純又有奸邪與忠直之分,這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

眼睛處於靜態之時,目光安詳沉穩而又有光,真情深蘊,宛如兩顆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處於動態之時,眼中精光閃爍,敏銳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雙眼處於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一發中的,待弦而發。

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遊移不定。

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於偽飾的神情,二是奸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於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於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

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後兩種神情者則是合而不發之人,都屬於奸邪神情。可是它們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

一般來說,觀察識別人的精神狀態,那種隻是在那裏故作振作的人,是比較容易識別的,而那種看起來似乎是故作抖擻,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就比較難於識別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並表現於外的,但不足的特征是掩蓋不了的。而精神有餘,則是由於它是自然流露並蘊含於內。

道家有所謂“收拾入門”之說,用於觀“神”,要領是:尚未“收拾入門”,要著重看人的輕慢不拘,已經“收拾入門”,則要著重看人的精細周密。

對於小心謹慎的人,要從尚未“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小心謹慎,他的舉動就愈是不精細,欠周密,總好像漫不經心,這種精神狀態,就是所謂的輕慢不拘;對於率直豪放的人,要從已經“收拾入門”的時候去看他,這樣就可以發現,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舉動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麼都一絲不苟,這種精神狀態,實際上都存在於內心世界,但是它們隻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會變為情態,而情態則是比較容易看到的。

其他諸如骨骼、五官、容貌、麵色等,如何辨別確認,書中都做了一一記錄,分析到位,講解詳實。

《冰鑒》是曾國藩一生識人心得之結晶。冰鑒,取“以冰為鑒,明察秋毫”之意。就是要為讀者提供一些鑒人識人的經驗之談。告訴你怎樣的人可以相處,怎樣的人不能共事。為我們在擇木而棲、擇人而婚、擇友而遊、擇鄰而居時提供必要的參考。

同時,《冰鑒》一書本身就是一塊冰、一麵鏡子。世人對照其中的論述,皆可清晰地看到自身的影子。即看到自己有哪些優點可以獲得成功,又有哪些缺點可以導致失敗。有心的人就可以從中找到修身的依據。

《冰鑒》一書是曾國藩總結個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鑒性,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