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官箴精粹——居官必覽(1 / 1)

清代官場上流傳一句諺語,叫做“莫用三爺,廢職亡家”。這裏所說的“三爺”,其實是指三種人:“子為少爺,婿為姑爺,妻兄弟為舅爺。”這少爺、姑爺和舅爺,未必沒有才幹,但居高位者,絕不可對之倚為心腹,委以重任。這句官場諺語,實際是總結了一條十分重要的曆史經驗,那就是大臣們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不僅要自己潔身自好,嚴於律己,而且要嚴格要求和管理好自己的至愛親朋,不可任意讓他們逞威弄權,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親,否則百弊叢生。在清代,類似的經驗之談甚多,有些文人學子,或中低層官吏便把這類經驗總結彙集成書,成為官箴書。清代的官箴書約有500餘種,包括訓誡格言、公牘選編、州縣官入門、幕學書、傳記彙編、從政自傳和統治藝術彙編等多種形式。

其中,金庸齋的《居官必覽》便是其中的優秀佳作。

《居官必覽》采用明代袁了凡的功過格形式撰寫而成。該書總結出為官功格58條、過格42條,就事使、操持、興革、教化、刑獄、賦稅6方麵,展開對居官治民的功過是非的界定與評述,所論大部十分精辟,切中要害。誠如書名所言,居官者定要看一看這本書,以效法古今官吏中那些一腔正氣、兩袖清風的楷模,清末重臣李鴻章將此書視為“枕邊書”。

《居官必覽》集從政“清、公、勤、明、和、慎”六箴為一體,糅合事使、操持、興革、教化、刑獄、賦稅於一身。作者認為讀書做官,首先要有“愛民之心”。

作者批評當時官場流行的種種惡習,又指出,貪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不少人在未仕之先,也曾滿腔豪情,壯懷激烈,一心想做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好官。待到進入仕途,大權在握之後,各種誘惑也就隨之而來,意誌薄弱者“於是乎良心死,而貪心生矣”。

金庸齋在書中指出:“倦最害事。”“當官者,一日不勤,下必受其弊。”“此身苟一日之閑,百姓罹無涯之苦。”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官員如果倦於政事,則必然使“民困日深”,“民生日艱”。

“政通人和”曆來是我國理想的政治理念之一。清人論政,極重求“通”。清代的一些談論政風吏治的作品中,往往對“通”字給予很大關注,並且賦予相當豐富的內容。《居官必覽》警示:

天下大慮,惟下情不通為可慮。

不通下情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政情蒙蔽,政令不行。如果不通下情,就不能及時察覺、處理與化解客觀存在的社會矛盾,還會使各種矛盾不斷積聚和發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嚴重的社會危機,造成“危亡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