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為官之道——中國官場學(1 / 1)

清代官箴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開始,知識分子們撰寫的統禦之道多是綱領性、思想性、學術性典籍,後來逐漸發展為傾向服務於帝王的教科書。到了清代,這類作品越來越罕見,代之而起的是如何為官從政、如何察言觀色、如何識人辨人的官箴書。

清代知識分子把宦海沉浮的經驗和教訓總結成文,一方麵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觀點,希望借此革新吏治、拒絕庸才;另一方麵又能給同僚或後進以幫助和啟示。現身說法,使這些著作長期受到關注和歡迎。

清代官場中作為幕僚的“師爺”,屬於地位超然、不可或缺的一種特殊角色。而“紹興師爺”一詞則得名於清代“一代名幕”汪輝祖。汪輝祖21歲入嶽父江蘇金山知縣王宗閔幕府,開始涉足官場,研習刑名案件。以後在江蘇、浙江各地16位官員幕內,充當刑名師爺長達34年之久。

在此期間,汪輝祖多次應試,8次落第之後終於在31歲時中舉,直到46歲時再經3次落第之後,才中進士,幾年後出任知縣、知州,以廉潔著稱。他好學不倦,精明幹練,博覽群書,尤對法家學說鑽研甚深。他一生所解疑難雜案甚多,深得百姓愛戴。

汪輝祖一生著作甚豐,尤精於史學,對姓氏研究也頗有成就。在完成大量曆史著述之餘,他寫下了兩部論述為官之道的名著《佐治藥言》和《學治臆說》。這兩部書在清代一直被視為地方官必備的指南。

晚年的汪輝祖,曆經宦海浮沉,對官場撲朔迷離的人和事,看得入木三分,便開始對家中晚輩和親密弟子傳授官場秘道,汪輝祖的官場教科書雖也不乏種種官場機變與權術,但更多的卻是教授如何做一個正直、善良、有責任心的官場中人。

汪輝祖所著的《學治臆說》、《佐治藥言》、《續佐治藥言》、《幕學舉要》、《學治說贅》,加上同時代人萬楓江《幕學舉要》,合為《中國官場學》。

汪輝祖在書中,指出官員走馬上任,就要建立聲望。一個做官的人,名聲的好壞,一般在他離任時才能夠得出結論。但是實際上,在他剛剛走馬上任的時候,就開始定下了好壞的基礎。

汪輝祖認為做官不可無才。才能是一個人內在品德的外在表現。有了治理的打算以後,自己的才能卻不足以實現這個計劃,那麼在他周圍的人,裏裏外外的人,就都乘機盜竊分走他的一部分權力,達到了假公濟私的目的。

因此,一件事情到了手中時,當官的人就必須從頭到尾,通盤加以仔細思索才能開始動手。

隻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夠反複權衡考慮而讓事情有好的結果;沒有才能的人,就算他以不變應萬變,也仍然得不到好的結果。

在汪輝祖看來,多疑者必敗。懷疑別人就會導致對別人的信任不會持久,身懷才能的人也就不會被這種人使用。對事情疑慮重重就會優柔寡斷,事情也就幹不成功。造成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是由於胸無定見。胸中缺乏定見,那他周圍的人的意見就會左右他。

官員應當因時因地,區別對待。具備了才幹和膽識,就可以算得上會做官了。然而才幹貴在幹練通達,膽識貴在善於明白事理。遇上那種彼此不同的風俗習慣,現在和過去形勢不同的情況,特別要權衡時間和地點的差異,籌劃出與之相適應的辦法來。

如果自恃才能和見識足以勝任,獨斷專行且自以為是,那麼就會始終搞不好事情,處理不好政務。這個道理和醫生用藥一樣,如果不知道怎樣切脈,不懂得在處方中加藥或減藥,隻是一味地抄襲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