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南宋時期,福建一個貧寒家庭降生了一名男童,起名叫真德秀。真德秀早年喪父,靠著母親的操勞,還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才獲得了專心學習的機會。
真德秀聰穎好學,4歲開始讀書,過目不忘,深夜還在蚊帳中看書,以至蚊帳被蠟燭薰成黑色。當其他兒童玩遊戲時,他就把這些小夥伴的書取來閱讀。由於勤奮上進,真德秀18歲時便考上了舉人,後來做了太學正和博士官。
真德秀胸懷憂國憂民之誌,盡忠職守,希望能讓偏安江南的宋王朝振作起來,以擺脫危機。
真德秀的治國方案主要是用理學思想來指導國家和臣民。在當時的形勢下,南宋小朝廷根本談不上恢複故疆。他鑒於太師韓胄貿然出兵北伐慘敗的教訓,主張清除腐敗,嚴肅政紀,收服民心。這對當時處於危勢的宋王朝來說,不失為正確的決策。
真德秀所編撰的政治哲學著作《大學衍義》共43卷,大旨為正君心,振綱紀,明治道,肅宮闈。
《大學衍義》專為帝王而作,全書以“帝王為治之序”、“帝王為學之本”、“格物致知之要”、“誠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齊家之要”為綱目。“每條之中,首之以聖賢典訓,次之以古今之跡,諸儒之釋經論史有所發明者錄之。”
真德秀認為,作為執政者須永遠牢記,“修身”是其主政施治的根本,“修身”不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長期堅持不懈,警惕私欲萌生,放縱墮落。作為執政者必須有謹言慎行的素質,口無遮攔、放言無忌者,不適合從政。作為執政者要常提醒自己,應起表率作用。能做到這兩點,修身就有了保證。修德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但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是學習。執政者並非天生比別人高明,人的聰明才智歸根結底來自於後天的學習。因此自天子至百官都需要學習,即使真有所謂“生而知之”的聖人,也需要學習。他說:“雖生知之聖,未有不從事於學者。”
真德秀認為,君臣關係很容易出現上驕下諂、是非莫察的情形。君主自以為是,搞一言堂,且悅人頌己,群臣阿諛奉承,齊稱“聖上英明”,而不進忠謀,這樣就會導致國家的危亡。
君主雖然有莫大的權力,但發號施令,隻有遵循正理而行,才會為臣民所心服。否則,為所欲為,悖理行事,便會有令而不行。真德秀的《大學衍義》在南宋以後產生過較大影響,在當時和後世均受到執政者的重視。宋理宗曾稱讚《大學衍義》一書“備人君之軌範焉”。元武宗說:“治天下,此一書足矣。”明太祖曾經問什麼書可以作為帝王之學,當時著名文學家宋濂就推舉了《大學衍義》。康熙皇帝稱之為“力明正學”。
在《大學衍義》的基礎上,明代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邱浚作《大學衍義補》160卷,增加了治國平天下的內容。
《大學衍義補》是為朝廷製定施政方針提供的曆史參考書。國君遇到具體問題,可以從中查找相應的曆史事跡與典章規製。
在邱浚看來,一個執政者英明與否,不在於他的絕頂聰明,而在於他能發揮和整合集體的智慧,這不僅指大臣們的智慧,還包括廣大民眾的智慧。為政者最大的危害,就是言路壅塞,隻能聽到一小部分人的意見,聽不到多數人的聲音。執政者成了瞎子、聾子,這種時候就可能醞釀政治上的禍亂。
邱浚認為,“任人唯賢”的選官原則,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問題是,誰有眼力判斷孰優孰劣呢?
曆史上有英明的君主,他們有知人之明,所選擇的輔弼大臣皆是一時之選,但並不能保證後繼的執政者都有這種知人之明。
因此,一種較為方便而可靠的辦法,就是參考資曆,循級晉升。但這樣做就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因此邱浚主張:“非不用資格,亦不純用資格。隨才授任,因時製宜。”
邱浚認為,治國平天下以“用人”、“理財”兩事最為重要。理財,包括如何創造財富、積累財富和管理財富。國計民生的安排,乃至國家實力的提升,全以理財為根本。
《大學衍義》及《大學衍義補》成為元、明、清三代皇族學士必讀之書。其治國之道、民生之理和廉政文化很為後世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