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北宋年間,在一戶姓範的人家裏,一位臨產的婦人迷迷糊夢見一名身體魁偉的金甲大漢走進臥室,說:“我是漢朝的大將鄧禹。”產婦驚醒過來,恰好生下了個男嬰,這個男嬰因此被命名為範祖禹。
可惜的是,範祖禹很小的時候便父母雙亡,他的叔祖父是北宋名臣範鎮,他把範祖禹當作親生兒子養大。但範祖禹仍因為自己是孤兒而傷心不已,每當別人參加喜慶的宴會時,他都麵容淒慘,心情抑鬱。整日裏閉門讀書,從不幹預人事。範鎮對範祖禹十分器重,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是個人才。”
範祖禹在宋仁宗嘉祐年間中了進士。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範祖禹負責唐代部分的撰寫工作。在洛陽15年,埋頭撰寫《資治通鑒》,成為編撰人員中的主力,贏得司馬光的稱讚。
《資治通鑒》修成後,司馬光推薦範祖禹擔任比較重要的職位。當時是變法派的王安石執掌朝政,他十分看重範祖禹,但範祖禹不為名利所動,沒去拜謁王安石。
宋神宗去世後,宋哲宗繼位,範祖禹的嶽父呂公著執掌朝政,範祖禹為了避嫌辭去要職,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修《神宗實錄》方麵。
從王安石變法到元祐更化,皇帝、太後對大政方針幾次反複,讓臣民們在政治漩渦中不知所措,“熙豐小人”和“元祐奸黨”互相指責,雖然範祖禹“口不言人過”,但遇到大是大非問題,往往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從不模棱兩可,其風範深受君臣好評。
經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禦前講席。範祖禹擅長勸講,所講義理明白,比喻貼切,蘇軾稱他為“講官第一”。範祖禹為宋哲宗做經筵講習近10年,他的重要著作,無不與皇帝的為學之道、為政之要息息相關。
範祖禹專門為宋哲宗寫了一部帝王教育著作《帝學》,書中收錄的全是範祖禹認為值得宋哲宗學習、效仿的前代君主,從伏羲、神農到堯、舜,再到漢唐,最後是本朝的各代君主。
《帝學》共8卷,記載帝王32位,其中宋代6位皇帝,占了6卷的分量,其餘漢唐的帝王隻用了兩卷,從書中收錄的內容看,基本都是教君主如何好學,或者如何向古代聖王學習,尤其是講到宋仁宗皇帝時,範祖禹告訴哲宗,想要學習堯舜,隻需要效仿、學習宋仁宗,“則可以至天德也”。
從《帝學》各項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家學說及其價值觀對宋朝帝王思想的巨大影響,也可以窺見“崇文抑武”在天子觀念中延續、發展的基礎。
《帝學》在宋朝便作為皇帝的教育專著而備受矚目,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這部著作當作治國大典而納為皇室重點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