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有個紹興幫22(1 / 2)

梁周記 [梁周記]

梁柏台是於1921年到蘇聯留學並工作的,當周月林到蘇聯時,他已經是一個蘇聯通了。冰天雪地,異國他鄉,周月林等一批年輕女性的到來,自然在異域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據周月林的回憶,當時向她射出丘比特之箭的有三個人,一個是四川籍的教授,一個是北方人,還有過旅法經曆,那另一個便是梁柏台。周月林之所以最後選擇了梁柏台,因為“他也是浙江人,個性好關心人”。看樣子鄉情在戀愛婚姻中還是起到蠻大的作用的,寧波和紹興,或者說紹興和上海,都是算蠻親近的那種關係。據說老底子的上海人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寧波和紹興。而我們今天考察民國人物的社會網絡交際圈時,浙江籍就是一個蠻重要的因素,特別是紹興籍的讀書人在當時的影響力。

青春與理想結伴,革命與愛情同行,再也不是媒妁之言,再也不是父母之命,那是何等的自由和快意啊。現在最後的障礙隻是家裏的結發妻子陳蓮芝,梁柏台寫了一封信回家,希望她能夠改嫁,至於她最後改不改嫁,路途迢迢,天涯孤鴻,那個年代不是說一個短信就可解決的事情。而且組織上當時也已批準梁柏台和周月林結為正式夫妻。要知道組織的決定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至少組織還是蠻麵對現實的。

或許那是梁柏台和周月林最好的年月,雖然是在異國,雖然條件艱苦,但真正的愛情從來都是無視物質和環境的,或許因為環境的惡劣,反倒能讓愛情更加動人和難忘。物質越是貧乏,愛情就越是珍貴。正如後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多少青春男女根本不顧回城什麼的現實因素,在廣闊天地裏也讓愛情大有作為了一把。因為愛情不是儲蓄,說今天不用明天還可以用,說五年期的利息要比三年期的多上幾個點的,更沒有零存整取這麼一回事。

不久他們在異國便有了愛情的結晶,第一個是女孩,取名伊斯克拉(中文名叫憶霞),意取“火星”的意思,取“星火燎原”之意。第二個是男孩,是從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從抽出“弗”和“列”字,後來中文名就叫“偉烈”。他們甚至為這孩子舉行了一次革命的洗禮。同時,梁柏台也早把這一對兒女的消息告訴了老家的母親,這對母親來說也是一個安慰。雖然還沒有看到孫女孫子,雖然陳蓮芝決意不改嫁,大姐梁小芬也無出嫁之意。

那個年代,中國革命者在蘇聯等異國生下的孩子也有不少,也有的是後來送出去留學的,曾有一本叫《紅櫻桃》的電影,就是講這些革命後代的故事的。從現在能看到的1939、1940年的照片來看,梁柏台周月林的女兒伊斯克拉曾經與毛岸英、劉愛琴(劉少奇之女)、李斯特(李富春、蔡暢之女)、蔡博(蔡和森、向警予之子)有過合影,因為他們同是國際兒童學院的學員,而且從照片上看那時的伊斯克拉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我們當然也無法得知,在拍此照的1940年,伊斯克拉是否知道父親的生死,是否知道母親周月林正在坐著國民黨的監獄呢。

從1921到1931年,梁柏台已在蘇聯整整十年了,他常對周月林說,我們是中國人,總要回到中國去革命吧。不久這個要求得到了莫斯科方麵的同意,他們問梁柏台還有什麼困難,梁說“我自己沒有困難,可我有一個妻子,還有兩個孩子在這裏,我走後,他們怎麼辦?”莫斯科方麵的回答是妻子帶走,孩子留下交給我們,由我們送進國際兒童學院。

梁柏台把組織的這個決定告訴了周月林,周一開始想不通。是啊,是常人都會想不通,她想把孩子也帶回去,可是受到了上麵的批判——“叫你去做革命工作的,又不是叫你去住家帶孩子的。”

所以組織的這個考慮其實有著深計遠慮的。我倒不是說孩子就是一種人質了,組織的考慮一定是——你們放心去革命吧,少一些兒女私情的牽掛吧。

很顯然的,無論是在浙江一師還是在上海的夜校裏,老師都沒有講過如何看待孩子,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所以說革命者或者說理想主義者,就是有一個從常人向聖者的轉變過程,回國前夕雖然依依不舍,但還得痛下決心啊。作為丈夫的梁柏台這時隻能安慰妻子了——我們應該把孩子交給革命,我們回去就是幹革命的,就是為了讓他們以後回來能建設祖國,再說了,要孩子的話我們回去之後還可以再生的……

從此,這一對兒女便和父母永遠天涯相隔,分別時孩子才三四歲啊,如果現在他們還健在,也是八十老嫗(翁)了。而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如果帶著孩子回國,或許要更為安全和便利一些,何況梁家母親思兒盼孫心切,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天倫之樂啊!可惜連這樣的祈盼也都一一落空了。如果晚年的周月林有什麼後悔的話,那一定是後悔當年沒有帶回一雙兒女回來。這是肯定的。為什麼中國的老人們總是想抱孫子,這一定是道理的,這個道理往往要到老了才慢慢懂得。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隻是“後來”的設想了,櫻桃雖鮮美,但生命極其短暫——不知這是不是一種象征或暗喻。其實國際兒童學院的生源,並不全來自中國,確切的說包括蘇聯在內的正在進行紅色革命的國家的孩子——或領導人的,或已經成為遺孤的,而領導人後來又因為其曲折和坎坷的命運,這便勢必影響到他們子女的命運,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蘇聯和國際共產組織創辦國際兒童學院的性質,既是保育院,又是接班人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