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有個紹興幫36(1 / 1)

五,北大是個浙江村及其他

民國有個紹興幫,北大是個浙江村,這是一種現象。不過就魯迅先生本人來說,或者說就當時初到北京,還住在紹興會館的紹興人,是不願意多談紹興的,據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中說,魯迅就不願意說自己是紹興人,人家問他籍貫,回答說是浙江。周作人認為,紹興人不喜歡“紹興”這個名稱的原因有三:第一是不夠古雅。紹興古名於越,秦漢時稱會稽,紹興之名則遲至南宋才有。第二是不夠光彩。紹興作過偷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的臨時首都。1131年,昏庸無能的宋高宗趙構改年號為“紹興”,並把越州改名為紹興,用這個吉祥的字麵寄托“紹祚中興”之意,紹興於是成了中國封建王朝昏庸軟弱的代名詞,裏外透著一股自欺欺人的意味。第三是紹興人滿天飛。《越諺》載“麻雀豆腐紹興人”的俗語,謂三者到處都有,實際上是到處被人厭惡,即如在北京,紹興人便很不吃香,因此人多不肯承認是紹興人。

魯迅就說自己是浙江人。

這跟魯迅不喜歡杭州似乎是一個道理。這是他的偏執,也是他的可愛。

作家葉兆言曾經寫過《北大是個浙江村》一文,專門作了一個小統計,他說:史書上說毛澤東當年經常去北大旁聽蹭課,深受高人啟發指點。蹭課聽了什麼內容,已記不清了,長知識不用懷疑,變深刻也理所當然,感覺中他一定會有些鬱悶,因為聽來聽去,都是些浙江口音的人在講課。當年的北大,差不多就是個浙江村。先說大學校長,大名鼎鼎的蔡元培是浙江紹興人,他的前任胡任源任職時間不長,是浙江吳興人。外舉不避賢,內舉不避親,像蔡元培這樣堂而皇之,好玩一把同鄉會的倒也不多見。在現代教育方麵,蔡元培差不多就是祖師爺了,他取消了分科製,改設十五個係,這些係的領導人,竟然比一半還多的是浙江同鄉。數學係主任馮祖荀,浙江杭縣人。物理係主任夏元庠,浙江杭縣人。化學係主任俞同奎,浙江德清人。地質係主任王烈,浙江蕭山人。哲學係主任陳大齊,浙江海鹽人。中文係主任馬裕藻(幼漁),浙江鄞縣人。史學係主任朱希祖,浙江海鹽人。經濟係主任馬寅初,浙江嵊縣人。後來又增加了幾個係,教育係主任蔣夢麟,浙江餘姚人,以日語為主的東方文學係主任周作人,浙江紹興人。

麻雀豆腐紹興人,麻雀到處有不稀奇,豆腐是中國的最好吃,而紹興人在脫了師爺的長衫之後,在知識界牢牢占有一席之地,這實在是一件很榮光的事情,正如當年的北京大學能允許毛澤東這樣的旁聽生蹭課一樣,聽來聽去都是江浙口音這也是事實。筆者也曾經查過不少文字,想知道當年的學生對浙江這些先生們講課的反應,其實好多學生都是聽不懂這些先生在講些什麼,一是因為南方口音問題,二是這些先生多數還是書齋型的,講課並不生動,所以那個時代,說得好遠遠不如寫得好,不講今天,於丹和易中天是講而優則寫。

民國時期,由於特殊的原因,浙江江蘇一帶的文人入仕成名的比較多,而浙江尤以紹興寧波和杭州居多。蔡元培以下,除前麵提到的許壽裳和周氏兄弟、孫氏兄弟、許欽文等,民國史上,在文史哲教和出版等諸多領域頗有影響的人物,且有些不少跟蔡先生和周氏兄弟有過交道的,他們中尚有——經亨頤、劉大白、邵力子、馬寅初、沈知方、馬一浮、夏丏尊、章錫琛、竺可楨、姚蓬子、範文瀾、陳建功、胡愈之、羅家倫、魏金枝、孫席珍、徐懋庸、俞啟威(黃敬)、陳夢家等,這裏當然沒有包括還有一大批在政府裏麵當官做職員的。這些人中,有些跟蔡元培關係很近,比如範文瀾,北大畢業後曾任蔡的私人秘書,有的算是蔡先生的同事,比如當時的國民黨的宣傳部長邵力子先生,此君曾為魯迅全集的出版也做了不少的工作。民國史上,紹興一地的確出了不少文才。如果把祖籍什麼的算上,再把曆史上紹興曾管轄的餘姚也算上,那這樣的文才就更多了。雖然魯迅先生對自己的故鄉也頗多怨言,但不能否認那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最後都離開了故鄉。事實也再一次證明,隻有離開故鄉,才能有所作為。

當然,團體和幫派中有一兩個領袖,一麵大旗,這也是自然而然引成的,比如蔡元培,比如魯迅先生,這其中相互的幫襯和支持尤為重要。

隻可惜魯迅先生早逝,周作人也早早地失去了話語權,蔡元培先生也於1940年去世,隨後許壽裳先生於1948年在台灣遭非命,而周建人的影響也僅局限於自然科學界,而他的一幫同仁和學生,後來能幸存下來的,也都成了規定情景下的回憶者和注釋者。就這樣,到1949年,一個風生水起的時代就這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