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神農炎簾——嚐草植稼(1 / 1)

人物檔案

所在朝代上古

生卒年月不詳

在位時間不詳

人物簡介

神農氏,一說即炎帝,是繼伏羲氏之後又一位對中華民族有著深遠影響的傳說人物。他除發明了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製定了曆法,開創了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技術等。

嚐百草

有一天,神農氏在采集奇花異草時,嚐到一種草葉,使他口幹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下來休息。

一陣風吹過,他似乎聞到有一股清新的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卻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神農氏心中很是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味雖略有些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幹舌麻漸消,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植物。

於是他又拾起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葉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以後,他將這種樹命名為“茶”,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逐漸被發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傳授農耕

《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發展的轉變時期。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果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

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穀,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穀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裏,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長好的穀穗在手裏揉搓後放進嘴裏,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裏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地品嚐、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黍、麥、稷、稻、豆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神農氏教民種五穀後,並不單單靠天而收,還教民打井汲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

後人為了紀念神農氏嚐百草、種五穀的偉大功績,為神農氏修建了廟宇。傳說神農氏生於農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穀豐登。曆代達官貴人、文人學士到這裏朝拜者比比皆是。據記載,三國時曹植來神農廟拜謁後,寫下著名的《神農讚》:

少典之胤,火德成木。造為耒耜,遵民播穀。正為雅琴,以暢風俗。

農業出現後,人類的勞動果實已有剩餘,這時,神農氏設立集市,讓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物品,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換,從而出現了中國原始社會的商品交易。

五穀台神農氏的塑像,肩披樹葉,頭生雙角,手捧五穀。牆上的壁畫記錄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績,除了開墾荒地,口嚐百草,播種五穀,汲水灌溉外,還有日中為市、造陶器、嚐藥治病等。

龍文小百科

“神農架”之名的由來

上古時候,五穀與雜草齊生,藥物和百花共長,誰也不能區分它們。百姓靠打些飛禽走獸為生,即使生了病也無能為力。

為解百姓疾苦,神農氏決定遍嚐百草。他帶上百姓,從家鄉隨州出發,向西南方走去。七七四十九天後,來到一個地方,隻見高山連綿,峽穀層疊,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很遠就聞到了香氣。可這山半截插在雲彩裏,四麵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怎麼也爬不上去。神農想了一個辦法,和大家一起砍木頭,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層一層順山而上。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不停歇地整整搭了一年,才搭到山頂。

還是用搭架的辦法,再登另一山。就這樣,他為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穀、醫病的藥草。那些遍山的木架,年深月久,竟長成了茫茫林海。為紀念神農氏嚐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