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清世祖福臨——文教治天下(1 / 2)

人物檔案

所在朝代清朝

生卒年月1638-1661

在位時間1643-1661

人物簡介

順治帝福臨,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公元1643年在沈陽登基,改元“順治”。

‘順治”,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文教治天下

公元1643年8月,福臨在沈陽繼承帝位,改元輔政。

公元1644年4月,多爾袞統兵入關,進占北京。9月,福臨由濟爾哈朗護送至京,詔告全國,君臨天下。福臨名為皇帝,而大權完全落到多爾袞手裏。

公元1650年12月,多爾袞在喀喇城(今河北灤平東)圍獵時死去。

公元1651年正月,福臨宣布親政。

福臨親政時,因不曉漢文漢語,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為此,他在處理政務之餘,發奮讀書,對諸子百家、先秦兩漢、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戲曲、話本等,無不涉獵。由於受到漢文化的熏陶,逐漸領悟了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

因此,他在執政期間,盡量利用漢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倫理道德觀念,以完善和鞏固他的統治。在推行漢化方麵,他不僅勝過他的父輩,而且深刻影響到他的後代。

福臨親政之初,清政權麵臨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都相當嚴峻。

公元1652年,李定國領導農民起義軍在華南發動強大攻勢,清將孔有德、尼堪相繼戰敗身亡,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

公元1653年5月,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複籌商,決定采取重“撫”輕“剿”的策略:一方麵向鄭成功和各地抗清力量頒發詔書,宣布實行“招降彌亂”的政策;一方麵重新起用老謀深算的洪承疇,命他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洪承疇到南方後,剿撫並用,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整頓吏治,推行墾荒

清初因長期戰亂,流民遍地,農田荒蕪,不僅使清廷難以建立穩定的統治秩序,也嚴重影響了財政收入。福臨采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製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佩役全書》,頒布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福臨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認為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命令督撫對屬下官員務須嚴加甄別,並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對蒙蔽專擅、縱兵害民的總督、巡撫、總兵進行糾舉。

公元1654年,“大計天下”,對地方官員普遍進行甄別考核,並規定以後每三年舉行一次。

公元1655年,發生顧仁貪贓一案,福臨震怒,下令殺了顧仁,並嚴令此後凡官員犯贓十兩、衙役犯贓一兩以上者流徙,贓重者斬絞,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