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福臨十分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他甚至突破了各衙門中漢官不得掌印的舊製,規定“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要分別滿漢”。盡管福臨允許漢官擁有比過去較多的權力,但並沒有擺脫滿洲貴族對漢人根深蒂固的猜疑,尤其害怕漢官結黨,福臨對此十分敏感而且是嚴加防範的。在公元1654年寧完我彈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陳名夏即被處絞刑。
公元1657年11月,福臨接到孫可望來降的奏折,他立即封孫可望為“義王”,並命吳三桂、趙布泰、羅托統領三路大軍,向貴州、雲南進發。公元1659年春,清軍進占雲南省城。此時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之外,全國大規模的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
-湯若望和順治帝像。此畫為外國傳教士所繪,現藏於德國暮尼黑美術館。此圖描繪了順治帝與湯若望之間的親密關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統治者對基督教的態度。
醉心佛法
順治成為一位篤信佛教的皇帝,這主要是受他的生活環境的影響。早在他的祖父努爾哈赤時,藏傳佛教已傳到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常手持念珠,並在赫圖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極時,盛京(沈陽)興建實勝寺,藏傳佛教在後金已產生很大影響。順治的生母孝莊皇太後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輕寡居,以信佛解脫內心的孤獨與苦悶。再加上太監們的慫恿,順治帝稍長便對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
順治常親自到海會寺與那裏的和尚促膝長談。回宮後,還把那裏的和尚召到宮城西側的西苑萬善殿,繼續論佛談法。一次,順治對一個叫木陳態的頓治帝的愛妃董鄂妃和尚說:“我總感覺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我到你這個寺廟之後,覺得這裏窗明幾淨,就不願再回到宮裏。”
在愛妃董鄂氏死後,他更是萬念倶灰,決心遁入空門。據說,他在兩個月的時間裏,先後38次到高僧館舍,相訪論禪,徹夜交談,完全沉迷於佛的世界。順治命一個叫溪森的和尚為他剃度,要放棄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溪森再三勸阻,順治仍堅持剃度,溪森隻好從命。孝莊皇太後聞訊,火速命人把溪森的師傅玉林誘召到京城。玉林誘趕到北京,讓徒弟們架起柴堆,點上火要燒死弟子溪森。順治無奈,隻好讓步,溪森得免一死。
順治是個既任性多情又多愁善感的人。他接連受到情感上的打擊愛子夭折、寵妃病死、出家不成,他極度脆弱的精神便崩潰了,他骨痩如柴的身體也愈加消痩了,在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就病倒了。初三他傳召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到養心殿談了一番,後來王熙閉口不談,似有難言之隱。到正月初六子時,順治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傳召王熙到養心殿起草詔書,安排身後大事。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福臨於養心殿逝世。廟號世祖,諡號章皇帝。
-順治帝對佛教有著濃厚的興趣,經常和海會寺的和尚促膝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