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
公兀1661年,福臨去世,8歲的康熙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元康熙。
福臨臨終時,遺命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人為輔政大臣,代理國政。輔政期間,繼續進行統一全國的鬥爭,派兵追擊南明永曆帝。
公元1664年,康熙派兵會同川、陝、湖廣三省圍攻鄂西堅持抗清的大順軍餘部,劉體純、郝搖旗、李來亨等戰死,浙江海上堅持抗清的張煌言被俘後就義,陸上的抗清鬥爭基本結束,清王朝從軍事、政治、經濟多方麵對全國的統治逐步形成。在此期間,輔政四大臣中,逐漸形成鼇拜專權跋扈、欺淩幼主、結黨擅權的局麵。
公元1667年,康熙“躬親大政”。公元1669年5月,清除鼇拜及其同黨,開始掌握實權。
平定“三藩”
“三藩”都是降清的明將,吳三桂封平西王,留鎮雲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鎮廣東;耿仲明及其子死後,其孫耿精忠襲靖南王爵,留鎮福建。各擁重兵、勢力強大,嚴重威脅清王朝的統治。
公元1674年,康熙在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的支持下,果斷地下令撤藩,令“三藩”各率所部歸遼東。
玄燁是個天份板高、堅韌頑強的少年,即位後每日讀書長達數個時辰,以至學習過苦而嘔血。
月,吳三桂舉兵反叛,主力軍出兵貴州,掠湖南,分兵攻四川、江西。不久,尚之信(尚可喜子)、耿精忠、廣西將軍孫延齡起兵響應。
康熙毅然命將出師,進行征討。
在曆時8年的平亂戰爭中,年輕的康熙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他利用政治分化和軍事壓力迫使尚、耿二藩脫離吳三桂,招降陝西從叛的王輔臣,同時迅速平定內蒙察哈爾右翼王子布爾尼叛亂和北京城內楊起隆反清起事以安定後方,從而使清軍得以集中力量與吳三桂主力相持於湖南,最後“三藩”之亂平定。
收複台灣
隨後,康熙又進行了統一台灣的鬥爭。起用原鄭芝龍部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準備進軍台灣。公元1684年6月,施浪率領水師2萬餘人,大小戰艦200餘艘,一舉攻占澎湖,台灣失去屏障,鄭氏軍事力量損失慘重,鄭克吞王塽(鄭成功之孫、鄭經之子)、劉國軒等向清軍投降。其後康熙支持施浪在台灣設官兵鎮守的建議,否定了臣僚中棄而不守的謬見,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台灣府及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隸屬福建省,並設總兵、副將駐兵守台,使台灣重新統一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三次親征
公元1689年,割據西北的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開始進犯,噶爾丹引兵3萬越過杭愛山向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發動進攻,喀爾喀各部潰敗,噶爾丹以追擊為名,直抵距北京700裏的烏蘭布通。
康熙為了顯示大清帝國的威嚴,決定親征噶爾丹,以“除惡務盡”。公元1691年、1697年、1698年三次親征,最後噶爾丹戰敗而死。準噶爾對喀爾喀蒙古的侵擾被徹底粉碎,喀爾喀各部得以返回原地。
康熙為加強對外蒙古地區的管理,沿襲了太宗皇太極以來的盟旗製度,采取聯姻、封爵、年班、圍班等措施,加強與蒙古貴族的關係。特別是尊重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以籠絡僧人和廣大牧民,使當地暫時得到安定。
抗擊沙俄
當時的沙俄派遣哥薩克遠征軍,侵占黑龍江流域達數十年,並在中國領土上修築尼布楚、雅克薩等城堡作為侵略據點。
康熙在平定“三藩”和統一台灣後,決心驅逐俄軍,收複失地。
公元1686-公元1688年,康熙組織了兩次收複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6年4月,康熙命都統彭春、副都統郎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率領水陸兩軍約3000人,自黑龍江城(今璦琿)出發,進圍雅克薩,俄軍統領托爾布津乞降,率部600餘人撤往尼布楚。清軍毀掉城堡後回師。
丄康熙皇帝出征東北丫康熙帝的《寧靜致遠》碑,為康熙三十六年寫給時任川陝總督吳赫的題字,其字大如鬥,結構嚴謹端莊,用筆豐潤、平穩,光彩照人。
不久,沙俄侵略軍重占雅克薩。次年5月,康熙諭令薩布素等率部再次攻取雅克薩,鏖戰四晝夜,擊敗托爾布津,俄軍困守孤城。
在沙皇政府請求下,清軍於公元1688年夏撤圍。此後,兩國通過平等談判,於公元1689年9月7日正式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以條約形式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這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康熙命清軍在黑龍江重要處所建城駐兵,設置驛站,製定巡邊製度,有力地保障了東北邊境的安寧。
康熙統治時期,中國成為疆域遼闊、統一繁盛的國家,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麵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曆史上稱之為“康熙之治”,是“康乾盛世”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