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愛新覺羅·溥儀,字浩然,滿族。醇親王載灃之子。公元1908年11月14日,他被慈禧太後立為嗣皇帝,授載灃為攝政王,年號“宣統”。
娃娃皇帝公元1908年10月,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同時生了重病。
在光緒皇帝臨死前一天,慈禧太後也行將不起,由於光緒皇帝無後,慈禧太後在中南海召見軍機大臣,商量立儲。軍機大臣認為清王朝正是內憂外患之際,當立年長之人。慈禧太後聽後勃然大怒,最終議定,立不到3周歲的溥儀為帝,並讓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監國。
大臣將此事告知光緒皇帝後,他認為溥儀是自己的親侄子,又讓自己的親弟弟監國,於是十分滿意。隨後,光緒、慈禧在兩天中相繼去世。
半個月後,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緒皇後隆裕和載灃攝政,第二年改年號為“宣統”。就這樣溥儀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寶座。
被迫退位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後被迫代溥儀頒布了《値位詔書》,溥儀退居紫禁城中的養心殿,宣告了清王朝的滅亡和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的結束。
1917年7月1日,溥儀在紫禁城召見張勳,接受他的奏請,複辟帝製,恢複“宣統”年號,但隻做了12天皇帝,隨著張勳的失敗又被迫退位。
1924年,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後,決定修正清王室優待條件,廢除溥儀皇帝稱號並將其驅逐出宮。溥儀先搬進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館。
慈禧太後是一個政治能力非凡但卻使中國蒙受了巨大恥辱的女人。她的離世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龍文小百科
張勳複辟
張勳,北洋軍閥,字少軒,江西奉新人。張勳複辟又稱“丁巳複辟”。1奶7年(丁巳年)5月黎元洪總統府與段祺瑞國務院發生府院之爭。6月安徽督軍張勳奉黎元洪之詔,以13省軍事同盟“盟主”身份,從徐州率兵進京“調停”。張勳入京後,逼黎元洪解散國會,並將其驅走,於7月1曰夥同康有為等擁清廢帝溥儀複辟,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遭到全國人民反對。段祺瑞亦以反對複辟為名,在馬廠誓師討張12日,張勳兵敗,為時12天的複辟收場。
1925年2月溥儀由日本便衣警察護送到天津日租界,繼續進行複辟活動。
稱帝“滿洲國”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侵華日軍的策劃下潛往東北。次年3月,當上偽“滿洲國”執政,1934年3月又改稱偽“滿洲帝國皇帝”,改元“康德”。溥儀於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偽“滿洲國皇帝”的身份,先後兩次訪問日本。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溥儀於8月17日在逃往日本途中被蘇聯紅軍俘獲,押到西伯利亞,在集中營裏關押了5年。
1950年8月,溥儀與其他偽“滿洲國”戰犯一起被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先後在哈爾濱和撫順兩個戰犯管理所關押10年之久。
1959年12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1961年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專員,1964年任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四屆委員。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十分重視,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
1967年10月16日,溥儀終因醫治無效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