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村人因善講故事而聞名世界,招惹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派人進村來考察,德國學者果南特維希在聽了村人講的故事後,興奮地說:“耿村對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日本學者野村純一稱耿村現象是“世界罕見的文化奇觀”1999年10月22日,人民大會堂為煌煌三巨冊的《耿村民間文化大觀》舉行了隆重的發行儀式。那麼,善講故事的耿村人自身有怎樣的故事呢?請看——
耿村,地處冀中平原,隸屬槁城市北樓鄉,距石家莊45公裏。元末明初建村,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村名有些來曆,當年朱元璋義父耿再辰與元軍在這裏作戰,戰敗自刎於此。朱元璋做了皇帝,就追封耿再辰為耿王,並派靳氏兄弟七人來這裏守陵,靳氏在這裏娶妻生子繁衍成村,朱元璋索性就叫小村為耿村。簡單明了,倒也符合他的性格。
故事王國太封閉了,講了600多年故事卻默默無聞,一個年輕人跑出“王國”向外人報告,耿村從此天下聞名
說來怪得不能讓人相信,耿村古往今來的村民給600多年來所有路過村子的客商旅人講故事,到了近幾十年卻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了。耿村和耿村人就是槁城市也沒有什麼知名度,他們善講故事的古風更是沒有多少人清楚,但耿村人天性純樸如孩童,沒有什麼名利思想,隻是一味地將那心中的喜怒哀樂善惡美醜搖頭晃腦地講下去。交通幹線改道了,過往的行人少了,沒有多少人肯來聽故事了,他們就在村中互相講著玩,有時還要擺擂台進行對抗賽。其怡然自樂的風度,很有點類似“無論魏晉”的桃花園中人。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怎樣好,在石家莊一帶甚至還要算貧困的村子。但他們因講故事而安貧樂道,他們認為有了故事就有了一切,全不把那“貧困”二字係掛在心上。這也就常常要惹得縣裏的幹部們發牢騷:“窮講窮講,越講越窮”他們聽了隻是哈哈一笑,然後衝著皺眉的幹部說:“啥窮不窮的?公家人,過來聽一段新的。”1986年春,耿村文學青年靳春利聽說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搜集整理民間故事,便跑出小村將村裏人善講故事的優良傳統向槁城市文聯報告了,市文聯聽說後立即向省文聯作了彙報,省市文聯就對耿村進行了為期10年的大規模社會普查,搞了一個“耿村文化工程”。到目前為止,在全國文聯的支持下,普查隊員共記錄整理出文字資料480萬字,出版《耿村民間文化大觀》,被海外著名民間文藝專家金榮教授稱為“世界第一”“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事情”。
耿村出了大名,民間文學研究專家們的稱謂耿村人聽了高興,叫做“天下故事第一村”。善講故事的緣由,尋根問底竟與朱元璋的扶持政策有關,普查員們查出了耿村講故事的根底,那要從600多年前說起。
朱元璋不隻是給了小村以名字,而且還給了許多經濟上的扶持政策。“官府明令一,六為集”即是其一,此外還有耿王大廟會,每年農曆四月四日耿再辰的忌日,方圓百裏 客商就要來耿村大顯身手,周邊的數以萬計的百姓也就將平日裏的積攢拋灑到耿村。耿村還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有東西南北兩條交通要道通過村裏,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個省的人要想互相往來一下,不經過耿村就“行不通”,耿村是樞紐站。
耿村在朱元璋時代神氣十足,關於它,有以下種種神氣的說法——
“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夜夜不斷馬鈴聲”“小村大集,小村大會”。
南來北往的客商白天談買賣,晚上回到旅館裏就難免要寂寞,寂寞就難免要紮堆兒閑聊。於是,耿村人講故事的風氣應運而生。熱情好客的耿村人走進全村幾十家旅館客棧,去協助遠方的客人打發難耐的寂寞。賓主們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開始你來我往滔滔不絕地繁榮中國民間文學。他們講故事,說笑話,唱小曲,也談古戰場上留下的傳說,久而久之,全村的男女老少隻要一張口都能說出幾個段子。
耿村故事的題材主要是反封建反壓迫的內容,具有濃厚的民主色彩。雖然也有歌頌明君賢臣的作品,但大多數作品是毫不留情地罵皇帝、罵貪官汙吏。他們的作品也歌頌民族英雄、歌頌勞動以及美好的愛情。手法是比較樸素比較原始的現實主義,天然的語言鏈條,重框架完整而不重細節,重敘述而不重描寫。
故事村就是這樣形成的,時間大體上應當是在明朝初年。
“怕他啥的?講就講,給洋人講故事,咱震他一把聯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