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下故事第一村(2 / 3)

耿村這樣的不同凡響,就不能不驚動人,可誰想得到它竟會驚動了聯合國呢?

1989年,世界各國民間文學專家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第九屆口承文學年會。我國學者賈芝、烏丙安、張紫晨到會介紹了中國耿村的民間文化普查情況,並播放了耿村人講故事的錄像,會上立即掀起了熱潮,外國學者紛紛要求到耿村考察。賈芝說:“從那一天開始,耿村把中國民間文學打向了世界。”

1991年5月12日,幾十名世界著名的專家學者到耿村來訪問考察。

5月11日這一天,村幹部給村民發動員令:“外國人要來聽故事,你們敢不敢講?”

村民們說:“怕他啥的?講就講,給洋人講故事,咱震他一把聯合國。”

男女老少一齊動手,耿村隻半天的功夫就呈現出過年一樣的氣氛了。這天上午,車隊進入小村,夾道歡迎的故事家們掄起做農活的大手熱情地鼓起掌來,學者們迫不及待地走進了一個個農家小院,他們急著要聽故事。

能講出550個故事的72歲的老人靳正新運足了氣力坐在家時正等著呢,像平日給村人講故事一樣,他端坐在土炕上,聲情並茂地講起了《砂鍋記》、《於小虎傳奇》、《楊八姐盜刀》。來自日本的福田晃教授聽得入了迷,靳老漢的故事講完了,他還沒有從故事裏醒過神來。直到靳正新說了三遍“且聽下回分解”,他才愣愣地問老人:“你用什麼方法搜集到這麼多的好故事?”靳正新回答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我爺爺傳給我爸爸,我爸爸傳給我,我傳給我兒子,我兒子現在又傳給我孫女。”

靳正新10歲的孫子,村裏年紀最小的故事家靳曉晴聽到這裏,大大方方地給客人行了個禮,她講了一個名叫《知更鳥搬家》的短故事,口齒伶俐,表情生動。福田晃教授帶頭鼓起掌來,在場的一個美國老太太趁福田晃鼓掌的時候,“捷足先登”地表了態:“這個小姑娘,我包了,我出錢,一直資助她到大學畢業。”福田晃一麵摩挲著自己拍紅的巴掌,一麵跺腳,用日本人的眼睛很情緒地瞪著美國老太太,瞪了好一會兒,拔腿跑向另一家,最後他終於資助了一個小故事家。

德國學者果南特希似乎是有意要考一下耿村人,他聽故事采取“先發製人”的命題式。他來到故事廳,對坐在那裏的幾位故事家說:“我想聽外表笨但內心聰明人的故事,我想聽動物幫人,特別是幫兒童的故事,我想聽人參的故事”。“五十歲的女故事家馬小醜一聽,大笑道:“這考不住咱。”於是,她和張才才,侯果果夫婦輪番給這位德國人講了《傻子學話》、《雞為嘛吃蠍子》、《懸空寺的來曆》果南特希聽得有點傻,半晌才想起來鼓掌。

在歡送外國專家學者的時候,耿村人在故事廳時擺上了民俗飯,有燒山芋、蒸年糕、黃米粽子、蕎麥麵扒糕。專家學者們吃了耿村的這些粗糧土產後,回去竟寫出了四十多篇精深洋氣的論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讀了專家學者的論文後,真的被耿村給震住了。

國際故事協會執行主席美國人傑米尼爾史密斯先生受命分別於1997年、1998年兩次率領訪問團專程來到耿村聽故事。聽了耿村豐富多彩的故事後,他大發感慨:“中國之行,最大的收獲不是長城故宮,而是耿村。”這位史密斯先生發完感慨後,又慷慨地拿出8500元美金補齊了耿村新建小學的短缺款項,並且與耿村達成出資40萬元重建故事廳的協議。日本昔話學會秘書長、加藤千代見不得史密斯這樣的熱情,竟連續四次跑到耿村,其中兩次是在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回國後,翻譯了《耿村民人俗》一書,在日本狠狠地暢銷一回,算是和史密斯先生較量個平手。

一個村幹部得意地對記者說:“美國人要買下咱村,說是要保存起來,縣裏不賣。”聽來似乎也不大象吹牛。

故事村的故事太精彩:150多人是專業故事家,年紀最大的84歲,最小的10歲。有人講故事一直講到咽氣,有人一天不講故事就憋得亂轉。

耿村有一個盛行的風氣,就是以講故事為榮,誰能講善講,誰講得多講得新,誰最光榮。1100人的耿村,善講故事的竟有155人,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84歲,最小的隻有10歲,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有36人,能講100個故事以上的有15人,全國十大故事家之一的靳正新是這個故事村裏的故事大王,他一人能講出550個故事,王玉田一家三代七口人都會講故事,被稱為故事家庭;有兄弟故事家,如張才才,張才長兄弟;有夫妻故事家,如張才才,侯果果;有父子故事家,如靳正新和他兒子靳春利;有母子故事家,張書娥和她兒子王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