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做好左右逢源的中間人(5)(1 / 3)

臥底,恐怕是太陽之下風險係數最高的職業了。尤其是當臥底的身份難於證實,臥底的功勞被人搶走,那更是有苦難言,隻好打落牙齒和血吞。清朝康熙年間,李光地就靠玩一手出神入化的“無間道”功夫,把一個臥底朋友的功勞統統搶光而平步青雲。

“無間道”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玩的把戲。要想玩好“無間道”,必須有兩大基本素質:

第一,極其強大的心理素質。

無論是承擔真相敗露的風險、出賣朋友的愧疚,還是抵禦世人指責的皮糙肉厚,無一不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作支撐。李光地順手出賣朋友,貪人之功以為己有,心理素質之強悍,令人叫絕。

第二,縝密的思維。

要想徹底拉黑一個臥底,同時把自己完全洗白,這需要顛倒黑白的能力。而顛倒黑白,則需要非常縝密的思維,步步算準,不可有絲毫差錯。在這一點上,李光地同樣表現出了傑出的素質,成功騙過了一貫明辨秋毫的康熙皇帝。

李光地,福建泉州人。他的祖上,是唐朝開國功臣李靖。李光地的爺爺聽了風水大師的話,搬遷祖墳。效果果然明顯,大概是由於祖墳上冒青煙的緣故,李光地生來聰穎無比,是個神童。他五歲的時候就入私塾學習,不管什麼詩詞曲賦文章,翻看一遍就能背誦,把私塾老師都給嚇跑了,連連擺手說:“這孩子太神了,俺們才疏學淺教不了!”

神童李光地長到二十出頭的時候,參加鄉試,毫無懸念考中;不到三十歲,進京趕考,再度高中進士,在京城謀了個翰林院編修的差事。

事情發生在李光地三十二歲回家探親的這一年--康熙十二年。這一年,南方的三藩之一--吳三桂正式起兵造反。

三藩,是曆史遺留問題了。明清之交,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個明將投奔後金。這三個人,反戈相向,殺起明軍來絲毫不心慈手軟,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被封在雲南、廣東和福建,成為三個藩王,史稱“三藩”。三藩猶如三顆毒瘤,盤踞在清朝的南疆,成為了極其危險的定時炸彈。

康熙皇帝盡管還不到二十歲,但他雄才偉略,有誌於拆除這三顆定時炸彈。隨著他的動作越來越加快,三藩也產生了危機感。他們坐擁數十萬大軍,當然不甘心當魚肉任人宰割。所以,李光地回家探親的這一年,吳三桂率先發難,盤踞雲南反對清廷。

到了第二年,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在福建造反;尚可喜在廣東造反。台灣鄭成功的兒子鄭經,這時候也跑來湊熱鬧,弄了幾條船在東南沿海遊弋,時不時搞點兒小破壞小騷擾。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迅速淪陷,三藩的兵勢咄咄逼人。

三藩雖然都是草頭大王,但也懂得“17世紀什麼最貴?人才”的基本道理。耿精忠造反之後,頭等大事就是派出獵頭、星探,四處打探哪兒有人才。遠方的人才,耿精忠發聘書邀請;近處的人才,耿精忠直接派人親自登門,三顧茅廬,強行“請”來。

李光地同時收到了來自台灣鄭經和福建耿精忠的兩封聘書。他猶豫了。

看目前的情勢,三藩勢力強盛,而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不得民心。根據這個趨勢來看,三藩渡過長江,驅逐滿人,看來指日可待。而我李光地,如果能夠在此時歸順耿精忠,便可以成為從龍之士,將來榮華富貴大大的有!誰還稀罕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破編修?

李光地有著老鼠般的警覺,他並沒有貿然行事,而是先保持觀望態度,讓他的叔叔潛入福州打探消息。

君擇臣,臣亦擇君。李光地要驗一驗耿精忠的成色,看看他究竟是隻紙老虎還是一隻真老虎。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當年與李光地同榜中進士的,還有一位福州人--陳夢雷。此人也是學富五車,當年與李光地相見恨晚,結為至交。無巧不成書,陳夢雷中進士之後,也在清朝做了翰林院的編修,這段時間也正好回家探親。他剛回到福州,正趕上耿精忠造反,強行邀請他出任偽政權的翰林院編修。

陳夢雷這人比李光地有骨氣得多,誓死不從。耿精忠一看,喲嗬,碰上江姐了!他一怒之下,用了一個無比搞笑的招數來對付陳夢雷:“你不出任俺的翰林院編修,俺就降你的職、貶你的官,讓你降級為吏部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