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央部級高官,每周還要偷偷地給老爹洗夜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何愁做不到高官?
石建在郎中令的位置上,有什麼建樹呢?舉一個例子就知道了:有一次,石建給皇上寫了一封奏折,皇上批閱之後發還。石建不放心,把奏折再讀了一遍,嚇得麵如土色,跑到皇帝麵前連連叩頭,連稱“死罪”。皇帝很納悶:“你怎麼了?殺人放火了?哪來的死罪?”石建還是驚魂未定,麵色煞白,支支吾吾不肯說,隻是一個勁地求皇上饒命。
漢武帝來了興趣:“說吧,朕恕你無罪。”石建這才開口:“臣的奏折上寫錯了一個字:‘馬’字下麵,應該是四個點;臣一時粗心,隻寫了三個點,懇請皇上恕罪!”
萬石君家的小心謹慎,到了小兒子石慶的身上,已經升華為了一種行為藝術。
石慶,原本是萬石君四個兒子中間最大大咧咧的一個。他有一次喝醉酒開車回家,進小區大門的時候沒有下車。這事情被萬石君得知,老爺子照例小題大做,生悶氣、絕食那一套又開始了。石慶沒有辦法,按照程序來吧,於是自我批評、寫檢討、求饒、央長輩幫著求情……
終於,老爺子怒氣漸消,語重心長對石慶說:“你開車進小區,絕對夠拉風。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麼拉風,平民百姓就看在眼裏恨在心裏。這叫‘仇富心理’。萬一出個岔子、撞個人什麼的,你就算大叫‘我爸是石奮’也沒有用,激起了民憤那就是死路一條啊!”石慶聽到這話,才出了一身冷汗,於是積極向老爸和哥哥看齊,從此每次坐車回家,到小區門口都下車低頭步行,再也不敢長驅直入。
精彩的一幕,發生在石慶擔任交通部長的時候。有一天,石慶為漢武帝駕車出門。漢武帝在車廂裏麵顛啊顛啊的,很是無聊,又沒個可以聊天的人,窮極無聊,隻好找極其無趣的石慶來聊天。可是,聊天總得有個話題吧,漢武帝隨口問了一句:“幾匹馬在駕車?”
經典的場景出現了。石慶緩緩舉起手裏的馬鞭,指向最左邊的一匹馬,嘴裏數:“一。”然後用馬鞭指向第二匹馬,數:“二。”接著一匹一匹朝右邊數過去:“三,四……”
漢武帝在車廂裏等了半天沒有回音,撩開簾子一看,石慶正在數馬呢。漢武帝納悶:怎麼,拉個車,有幾十匹馬嗎?他打眼一看,六匹馬而已嘛,再看石慶,剛好數到:“五,六。”石慶數完一遍,再來回瞟一眼,驗算了一次,這才慢慢回過頭來,臉上浮現出恭謹而靦腆的微笑,胸有成竹地回答:“回皇上的話:臣竊以為,應該是六匹馬吧。”
漢武帝暴汗!
不過,暴汗歸暴汗,石慶穩重踏實而謹小慎微的作風,還是給漢武帝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很快,石慶子承父業被選用為太子太傅(又一個太子要倒黴了),接著升官為禦史大夫,最終做到了丞相的高位,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石慶當丞相期間,石家子弟做到省部級高官“二千石”的,有十三個人,加上萬石君父子五人,也就是說,石家一共出了十八個省部級高官。這比起小李飛刀家所謂“一門三進士,父子七探花”來,不知牛了多少。而“萬石君”的名號,也完全可以改為“三萬六千石君”了(像日本人的名字啊),隻是不知道石慶這個數學白癡,能不能算出十八乘以二千石是多少。
諸位看官可能有個疑問:像石慶這種數學白癡,連六匹馬都要數來數去,會不會給領導留下沒有能力的印象,從而不得重用呢?
好,我們來分析一下,什麼樣的情況會給領導留下沒有能力的印象:有且僅有一種情況--出錯。領導交代的任務,完成情況有四種:A,又快又好;B,雖慢但好;C,雖快但出錯;D,既慢又出錯。
那麼,哪種情況最好,哪種情況最壞?有人會說:A情況最好,D情況最糟。其實不見得。我們來看看這四種情況下,領導的一般反應和對你的印象。
A情況,領導的一般反應是:小石啊,你確定你已經完成了?要不要再檢查檢查哦!你回答:領導,我做事,你放心。我做事情,一向是一遍搞定,從來不需要檢查的。領導狐疑地看看你,隻好親自檢查;檢查之後發現果然沒有錯誤,於是領導很滿意,但也不甘心,心想:小子你等著,這次雖然沒有出錯,下次肯定還是要出錯。
領導印象:小夥子很聰明,但是辦事不牢靠。
B情況,領導的一般反應是:小石啊,你完成得很不錯嘛,但是還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啊!你回答:是!我以後一定會多加注意,請領導放心!領導見你既圓滿完成了任務,又能夠給他留有批評的餘地,顯示領導的高明,自然心裏樂開了花。
領導印象:小夥子雖然不太聰明,但是辦事沉穩踏實、忠厚可靠。
C情況,領導的一般反應是:小石啊,年輕人做事情,還是要穩重一點,不要毛毛躁躁,一個勁地追求速度,還是應該保證質量第一嘛。
領導印象:小夥子既不聰明,又毛躁。
D情況,領導的一般反應是:小石啊,年輕人做事情,還是要多動腦子嘛。
領導印象:小夥子穩重是穩重,就是太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