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自西晉太康元年(280)置縣,縣治曆經兩廢三遷。晉治白嶠,唐初治海遊,唐永昌元年(689)設治廣度裏。當時修建了一座城池,名曰緱城,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曆史。
據寧海地方誌記載:“緱城”坐落在廣度裏山隍堂北側,即今寧海縣府所在地及周邊。東起水角淩,西至市門頭,南起中街三隍堂,北至秧田頭。周圍長600步,設東、南、西、北四門。“步”是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六魯班尺曰一步,600步相當於現在1000米左右。折算出麵積,大約100餘畝。
雖則“緱城”作為寧海的別名已有相當長的曆史,在各種史料詩文中也屢見不鮮,但其確切的由來是個謎。“緱城到底是何意”成為一些地方學者爭論的對象,可惜結論莫衷一是。
首先從“緱城”之“緱”字著眼,來考察其意義。“緱”在“百度百科”中,有如下幾種解釋:
緱[gōu]
1.刀劍等柄上所纏的繩。
2.山名。如緱氏山(山名。在河南省偃師市);緱山(即緱氏山。指修道成仙之處);緱峰(即緱氏山。多指修道成仙之處)。
3.人名。(如匈奴緱王,見《資治通鑒》)。
4.姓。
5.地名。現為浙江寧波寧海地區,緱城。(讀音hóu,同“侯”。緱字為多音字,當用在地名時,緱讀侯音,如緱氏、緱氏山、緱山、緱嶺、緱村等。這些地名都與道教中王子喬的傳說有關。所以緱城應讀作“侯”城而不能讀成“鉤”城。)
從字義上的判定主要有兩點可考,其一為山名。據傳寧海“緱城”之說與道教的發源有關。周靈王太子王喬於中原緱氏山上飛升後,身騎白鶴,一路飛往東海濱,於天台山脈桐柏山一帶修行傳道(今天河風景區附近,“野鶴湫”之名來源於此)。由此,寧海亦被稱為“緱城”。因有道教、佛教聖地天台山脈上,寧海與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自晉代開始,道教在寧海盛行。據史料記載:葛玄、張少霞、陶弘景、司馬承禎、張伯端等人都曾在寧海進行煉丹、傳道等活動,並在各地留有他們的遺跡。於是,寧海就留下了許多帶有鮮明的道教文化色彩的地名。如,桃源一詞就來源於《劉阮上山采藥遇仙》的故事,其中蘊涵的長生即為道教思想的典型表現,桃源橋即出自於此,另有桃源路、桃源河、桃源村等地名;又有白嶠,即員嶠,古稱雲嶠,是道家傳說中的海上五座仙山之一,相傳王子喬曾在此山活動;還有縣圃、桐柏山、閬風裏、仙岩鄉等等,都取自道家的有關典故,都是寓意神仙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唐李白《鳳笙篇》詩曰:“綠雲紫氣向函關,訪道應尋緱氏山。”
唐永昌元年(689),在廣度裏築城之際,正是寧海道教盛行之時,也是台州各縣“王喬信仰”興起之時。縣城名緱城,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王子喬緱山騎鶴升天”的典故,寓意縣城為凡人修道成仙之地。從這點來看,“緱城”與道教的興起有關。
其二,從“緱城”中緱讀hóu,同“侯”,緱字為多音字來看,除了其與道教的相關性外,另有一則寧海民間故事與其息息相關。在寧海民間,對於“緱城”的最早解讀為:當年建造緱城時,城牆位置、大小規模難以確定,時值隆冬,天降大雪,忽見一隻猴子在雪地上繞地而行,時人見之,以為瑞兆,遂以猴之腳印築城,名曰“猴城”。因“猴”字從“犭”,其字不雅,則改“犭”為“糸”,名曰緱城。那麼,好好的“緱城”為什麼會讀成“鉤城”?這卻與方孝孺被誅有關。眾所周知,方孝孺因拒燕王朱棣草詔,而罹十族之禍。當時文禁極嚴,“藏孝孺文者罪之死”,民間言論不敢觸及孝孺名號。
孝孺故鄉在堠城裏,自稱堠城生。因縣城名緱城,與堠城讀音相同,字形相似,所以人們不敢稱縣城為緱城。為不受方案的株連,免遭殺身之禍,就把縣城“緱”讀成“鉤”城,以示與堠城有所區別。宋嘉定《嘉定赤城誌》中明確記載,寧海縣的行政區域為六鄉十九裏。朱開鄉有個堠城裏。而明崇禎《寧海縣誌》中堠城裏消失,緱城裏取而代之,亦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