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位於東海之濱,有兩個出海口,分別為象山港和三門灣,背靠天台山和四明山。西晉太康元年(280)建寧海縣,至今已有1700餘年曆史。在漫漫曆史長河中雖無兵家必爭之險要,但也因地處要道,為往來的商賈文人所熟知。
有句描述浙江地理的話:七山一水二分田。寧海人自古憑借著兩分薄地一分海產,生活倒也安靜祥和。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越來越迅速,日新月異的高樓在這片土地拔地而起。在人們享受高速便捷生活的同時,很多古老的傳統以及代代相傳的故事漸漸從曆史長河中消失、湮滅。
一個人和一段故事的消亡,不是死去,而是被遺忘。人們遺忘了那些文采風流的人物,遺忘了曾經激蕩變幻的歲月,小城也漸漸失去了它的精神。生活節奏快速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時間聽老人們絮絮叨叨的講述。而那些未經證實的古老傳言和人文之謎,慢慢地在疑惑中,不再為人所關注,日漸消亡。任其消逝的話,這不僅是寧海文化的損失,也是熱愛華夏文明學者的遺憾。
本書的編錄旨在發掘寧海本土傳說和記錄富有爭議的事件。通過對現有可查資料和口述材料的整理,力求去蕪存菁,將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呈現在眾人眼前。對於存在較大爭議的事件,本書重在客觀地記錄各方觀點,務求做到中肯翔實。在整理鄉土材料以及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後,筆者通過理性分析和資料尋訪,盡可能去揭開曆史原貌。由於一些資料的缺失和記述者的主觀偏頗,文中的內容難免存在缺憾,希望能得到讀者的諒解及支持。
寧海縣最早建縣是在西晉時期,關於當時轄區的記載為“臨海之北二百戶、鄞地八百戶”。在隋唐年間多次被撤縣又複縣。並在唐朝時,將象山劃離寧海成為象山縣。寧海的歸屬權曾屬台州所有,後又轉至寧波。本書中所編錄的故事,大致範圍集中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轄定的縣區內。一些定義較為模糊的山脈、水域則沿用曆史習慣。
在《〈徐霞客遊記〉寧海開篇之謎》一文中,由於開篇第一句即點明“自寧海出西門”。所以關於遊記的開篇地點是毫無疑問的。於是眾人的疑惑便集中在了:為什麼徐霞客會將如此重要的開篇選在寧海,而不是家鄉或是其他某處名山大川?文中不但采集了諸多學者考證的風水學說、人文學說,也加入了寧海本地的鄉土傳說。
本書重在傳播寧海文化,普及寧海鄉土知識,在語言上盡量做到簡潔易懂。抱著對文史學術的嚴謹態度,編者撰寫內容時借鑒了大量資料,引述各方觀點。同時也將一些不合邏輯的觀點加以篩選、剔除。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寧海文化的傳播和流傳作出微薄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