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王錫桐起義失敗最終去向之謎(2 / 3)

行至提樹嶺,寧波參將周有勝約見王錫桐,要求談判,並提出“如不進城,願賞銀數千兩”。王錫桐憤怒地拒絕道:“城可不攻,銀兩不要,必須將朱國光、嚴仁傑、羅仁壽、王巨川、麻愛經五人之頭送來。”談判未成。

中午,冠莊鄉董潘秉璋(潘天壽的父親)等人焚香設宴,款待義軍。午後至城,人幾近萬,威勢大振。

當時巡守寧海縣城大小北門的是巡察右旗管帶劉明焯。他見到義軍如此大隊壓境有如潮湧,即欲開炮震懾。知縣蕭慶增認為,這萬頭攢動、肩負出頭龍刀的皆良民百姓,言道:“我為民父母,義無殺民之理。”遂阻止了劉明焯。義軍很快搗開城門,蜂擁而入。

王錫桐率隊占據了城隍廟為司令部,一麵揭發天主教的二十條罪狀,宣傳起義宗旨,張貼“安民告示”:

一、官府為民父母,毋許唾罵,如違立斬;

二、監禁係王法所在,毋許喧動,如違立斬;

三、當鋪官商以義為利,毋許擅入,如違立斬;

四、買賣須現錢交易,毋許貪賤廝鬧,如違重責;

五、抄滅教堂,為民除害,如有藏匿劇惡教徒者,一體同罪;

六、耶穌無事,毋許倚眾侵淩,違者斬。

一麵按計劃分頭出擊,竺才金率領一支隊伍攻天主堂,找不到朱國光,即火焚教堂。葉崇涓領隊搜嚴仁傑、羅仁壽、王巨川,無著,並燒毀教首房舍。

其後,朱國光在生泰煙店樓上被“飛毛腿”劉望來抓獲,王錫桐令陳阿三等押至南校場處死示眾。因群眾的強烈要求,朱屍更被開膛剖腹作十字,斷刖四肢,且將首級、四肢分懸各城門以雪眾恨。

次日,將羅仁壽斬首於黃壇之下。麻愛經俘獲後被保釋,旋即出家為僧。時值秋收,王錫桐與各路義軍首領商議後,均回原地待命。

王錫桐起義使中外為之震動,清政府隨即聯合法軍對義軍進行血腥鎮壓。法國巴斯卡爾號巡洋艦駛入甬江示威,並致函浙江巡撫限七日內擒獲王錫桐。台州知府徐承禮坐鎮寧海,命海門鎮遊擊黃文琮率練船四艘,威遠輪一艘,駛抵三門灣。寧波府亦派員領兵數百,偕法兵數十來縣。

是年八月十七日,徐承禮即領兵分五路合擊大裏。王錫桐毫無畏懼,豎義旗,吹號角,率義軍英勇奮戰,多次打退清軍進攻。八月二十日大裏失守。清軍入村,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所不為,一時山穀中哭聲動地,村中火光衝天。王錫桐等撤至後山天打崗,決定分散隱蔽,等待東山再起。

王錫桐從此出走,不知所蹤。

此役,大裏村被殺義士和群眾共八十餘人,房屋被燒三十多間。有十九名起義骨幹被捕,其中葉崇涓、董麟有、章高成、趙玉聖、王樹和等人,於九月初五就義於南校場。

八月二十五日,清軍圍攻桑洲白岩寺。禮釋和尚早有準備,率眾據守穀口,開槍迎擊。經數回合後,力不能支,退守寺內,隨即被清軍包圍。禮釋等從寺後突圍,不幸中彈身亡。同時犧牲的還有海遊周秀貴等十餘人,被捕的有二十餘人。午後,清軍火燒白岩寺,被困寺內的義民和僧侶一百多人都被燒死。之後,在各地被捕的起義骨幹尚有王幼生、陳阿三、王老六、孫喜誌、胡修培、竺興歡等。

雖然威震浙東的王錫桐起義被鎮壓,餘部仍打著“王”的旗號,在新昌、嵊縣一帶繼續活動了一段時間。

清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清政府與法帝國主義、天主教簽訂了《寧海教案議約》並賠款白銀十萬兩。

1904年,“伏虎會”並入“華龍會”,在革命黨人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等人的推動下,成為革命的同盟軍。

寧海縣文史專家王艾村經多方考證後,提出其觀點“王錫桐起義失敗後,終至逃亡海外,在荒島漁村了其餘生”。王老先生認為,社會上那幾種猜測性的說法都有紕漏之處。

一說,王錫桐在兵敗後退隱山林,最後出家為僧。這在當時清政府高額懸賞緝捕的情況下的確不無可能。但是,為何直到辛亥革命之後,王錫桐其人還是杳無音訊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懸賞八千金而卒不獲的王錫桐“隨徐錫麟至皖”,“入秋瑾所辦之大通學堂”,因此,一些學者推斷其“繼續投身革命,最後為革命捐軀的可能性較大”。然而,一個本來就頗負聲望的“伏虎會”會主,起義受鎮壓之後更是懸賞八千金嚴拿的“朝廷欽犯”,人們曾拿身家性命庇護過他,其終冒死“參加革命”,這該是浙江革命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事,他“為革命捐軀”了,何至如此默默無聞?何以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呢?

辛亥革命前夕,就是徐錫麟和秋瑾的皖浙聯合起義。然而,曾“為丁未皖浙案情而作”《浙案紀略》的陶成章先前大肆地渲染王錫桐與伏虎會,卻為何對其“為革命捐軀”毫無記錄呢?因此,王艾村先生對王錫桐後來參加革命並最終為革命捐軀這個說法抱有他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