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王錫桐起義失敗最終去向之謎(1 / 3)

王錫桐是寧海北鄉大裏的一個秀才,一向執教鄉裏,常以先賢方孝孺的氣節自礪。“言人所不敢言,為人所不敢為”,在鄉裏威名卓著。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二日至三十年四月間,王錫桐帶領廣大農民和反洋教群眾,以反教會黨“伏虎會”為骨幹力量,發動了民間起義。這次起義運動雖以失敗告終,但其在客觀上對清朝統治形成了衝擊,同時也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清鹹豐後期,跟隨西方軍事、經濟侵略的腳步,打著平等愛人旗號的西方天主教,大舉向中國沿海與內地進行滲透,並與中國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大肆壓榨剝削中國人民,激化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王錫桐起義就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形勢下發展起來,史稱“寧海教案”。

清鹹豐(1850—1861)以後,寧波地區的法國天主教會勾結地方官府,在各地廣建教堂,發展教徒,擴大教會勢力。而且教民經常仗勢欺人,如遇上旱災,教會的教徒在鋤柄上掛上十字架就可以優先放水灌田。

此間發生一件事:寧海城內的天主堂司鐸王巨川(又作王加團),在南校場圈地兩百畝占為己有。於是,群眾將之上告到縣衙。公堂傳審時,王巨川昂首站立,而百姓則下跪,形成鮮明的對比。知縣袒護教徒,最後竟判決圈地有效。民眾仇教積怨日益加深。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大裏教徒王品鬆夫婦輪值祀田,卻不肯按族規掃墓祭祖,甚而辱罵祖宗和代他祭祖的人都是魔鬼。其叔王定中盛怒之下,打了侄媳劉根香一耳光。不料,劉根香在第二天上城找吳神甫哭訴。吳神甫得知後,逼迫知縣葉紉蘭派出四名差役隨一名教士(坐轎)持“火簽”至大裏抓人。此時,持教於村塾的秀才王錫桐挺身而出,折斷火簽,搗毀轎子,並仗義執言道:“叔伯打侄子有何了不得?縣衙竟以火簽抓人,無乃太過!”

為免連累鄉裏,王錫桐隨同差役至縣衙評理。葉紉蘭將錫桐軟禁於縣學,令其“反省思過”兩月,與此同時,逮捕王定中入獄,使其最後屈死獄中。

是年六月,王錫桐獲釋返大裏後,以“天主教惡貫滿盈,天怒人怨。今北方義兵蜂起,正吾儕驅除天主教時矣”相號召,創立反教會黨“伏虎會”。隨後,王錫桐率眾焚毀大裏、中胡教堂,懲戒了四鄰各村80餘戶作惡教徒,為鄉民申冤。百姓揚眉吐氣,紛紛追隨“伏虎會”。

清政府迫於法國領事和浙東天主教的壓力,撤了“護教不力”的葉知縣。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孫啟泰上任伊始,即率士兵數十人至大裏緝拿王錫桐,同時著人修複被焚毀的教堂。王錫桐聞訊後,遠走慈溪避風頭。一場教案,暫告平息。

是年四月五日(清明節),王錫桐潛回大裏。大裏、中胡教徒遣六人前來行刺王,結果未遂。伏虎會弟兄對天主教的怒火再度被點燃,在追擊刺客的過程中,又一次焚毀了重建中的中胡教堂。

六月,孫縣令佯裝有要事相議,誘捕了王錫桐。時傳王錫桐不日將處斬,塑佛匠陳阿三獲悉,連夜趕至大裏報訊。當夜,王錫桐的妻子陳茂英鳴鑼集眾上城,一路呼籲,沿途群眾紛紛追隨。翌晨至城已達數千人。陳茂英等人跪地焚香於縣前求放王錫桐不得,一時群情激憤,闖進縣署,劈監救出王錫桐及在押難友。

事後,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勒泰出麵幹涉,逼迫孫啟泰交出王錫桐,並改派溫州人朱國光為寧海神甫。

七月,孫啟泰赴大裏捕王錫桐無著,火焚大裏部分民房後即辭官,由程雲驥代理知縣。程一味媚教,朱國光驕橫跋扈,天主教徒更加猖狂。縣署中人見天主教士,無不側麵而輕足。朱國光給教士嚴仁傑、羅仁壽、王巨川、麻愛經各執“劄諭”一道,橫行鄉裏,尋釁滋事。群眾恨之入骨,稱之為“閻(嚴)羅王,魔(麻)頭鬼”。

王品鬆的妻子劉根香更是同朱國光勾搭成奸,平日裏充當著朱國光的代理人,負責查究王錫桐及其追隨者。如此一來,王品鬆夫婦更是無法無天,對於兩次鬧教稍有轇轕者即繩牽株連,挨戶敲索,擾得村村雞犬不寧,人人切齒痛恨。

而此時的“伏虎會”則群龍無首,於是大家就推選王定錫去尋訪王錫桐,希望他回來領導大夥作鬥爭。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王定錫在臨安上竺村找到了王錫桐。聽聞家鄉父老鄉親正在苦難中煎熬,王錫桐決定立即啟程回鄉。途經鎮海的時候,他還拜謁了抗法名將吳傑,向他訴說反教事宜。吳傑回複:“內地事,汝自任之,倘有外兵來,我當不令一兵一卒入口也。”得到他的支持,王錫桐膽色益壯,揚言“奉端王密諭委剿天主教”。

回到大裏後,王錫桐組織大裏鄰近各村群眾,發動寧海、新昌及寧海與奉化邊界“伏虎會”分支弟兄,聯絡西鄉桑洲白岩寺住持禮釋和海遊同學章韶的反教隊伍。

同時,他草擬《滅教保國》文告,曆數天主教罪惡,訂立不打官府、不擾商家的策略,提出“打倒天主教,活捉朱國光,先殺閻羅王,後斬魔頭鬼”的鬥爭口號,聲稱起義滅教是為民除害保衛國家。四方群眾,群起響應,從者如雲。

同年八月十三日淩晨,一支以農民為主體,有手工業者、商人、鄉紳、僧侶等參加的起義隊伍從大裏向縣城進發,王錫桐騎馬先行。附近事先已有組織的群眾,紛紛攜帶土銃、刀槍、鋤頭、棍棒等加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