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徐霞客遊記》寧海開篇之謎(1 / 2)

《徐霞客遊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散佚者外,遺有60餘萬字的遊記資料,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的編輯整理和流傳,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師季夢良庶子李介立作出了很大貢獻外,民間藏書家為《遊記》不斷地珍藏、校訂、增補,使得駁雜的手稿得以成文。

“癸醜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

四百年前徐霞客從家鄉江陰出發到了寧海。這一天的行程結束後,他在歇腳地落筆寫下了這句話。聞名中外的巨著《徐霞客遊記》就此開篇。

有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身為江蘇江陰人的徐霞客會跑到浙江一個小縣城來,寫下人生遊記的第一篇文章。古人嚐言“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作為書生行了萬裏路的代表就是徐霞客了。那麼在徐霞客打點行囊辭別父母時,就未想過要寫一些旅途見聞、山水詩文嗎?等到了寧海才忽然發現應該寫點什麼?

眾所周知,在《徐霞客遊記》一書成文前,徐霞客所著的各篇遊記、日記等旅行著作是散落各處的。於是有學者稱,從寧海出發的《天台山遊記》並不一定是遊記的第一篇。其論據便是,作為一個立誌遊遍中國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必然有寫遊記的心理準備。那麼他跨出家門的第一步便是踏上了旅程,在家門口寫一篇人生之旅的起航之文是極為合乎情理的。至於為何沒有成文流傳於世,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時的政治動亂中遺失了。

但是這種說法很難得到公認。在現有的各個《徐霞客遊記》的版本中,開篇都是相同的,即“癸醜之三月晦”。第一句即點出了年份,在其他文章中是比較少見的。行文用意顯然是將這篇文章作為以後遊記的首篇來做的。

對於質疑是否在寧海寫第一篇遊記的起因,大概便是眾人心中共同的一個疑問:為什麼要在寧海寫呢?若說名山大川天台山不如黃山、泰山之名遠甚,若說人文曆史更無法與南京、西安相提並論。此中蹊蹺,形成了頗多說法。

較為樸實也相對合乎人之常情的一個說法是,徐霞客在寧海有親朋好友。徐霞客雖少年好遊,去過不少地方,但真正打定主意開始一場曆時長久的旅行是從農曆癸醜這年開始的。如此一場耗時長久的旅行,從旅費準備到心理建設必然是有一個過程的,再到踏上旅程之時或許會有忐忑的心情。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場曆時三十九年故事的第一頁,而在徐霞客看來是未知人生旅程的第一步。那麼選擇一個熟悉而且有親友可看顧的地點來作為旅程第一站是一個合乎常理的選擇。據史而尋,可知其族兄仲昭在寧波開海鮮鹹貨店;後來給徐霞客寫墓誌銘的好友陳函輝在臨海,據此一路向南的基調便定下了。

事究其因必由事其本。這本就是一部旅行的記錄,至於為什麼要記錄,也許從旅行的本身能夠找到原因。著名學者童章回老先生研究徐霞客已有二十多年。他認為徐霞客所處的明代,視野已較唐宋開闊,元朝的版圖橫跨亞歐,明初又出現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地理這門學問比前朝更受人關注。從一路的遊記可看出徐霞客的出遊目的很堅定,就是要為後人了解祖國地理地貌提供準確資料。一路記敘的重點也是在山脈處,沿途的名勝古跡、名人逸事都不涉及。甚至對途經的京杭大運河,連住宿的寺廟、給予幫助的友人等也沒有專門的落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