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建文帝下落之謎(1 / 3)

明惠帝朱允炆繼位自其祖父朱元璋,在位僅四年,即被燕王用武力推翻。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央敗於藩王的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被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然其皇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政變”奪取了政權,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對其生死的記載,各類史書相互矛盾,不知究竟,民間傳說繪聲繪色,難辨真假,使之成為千古謎題。那麼其與寧海又有什麼關係呢?首先從正史中對建文帝的記載著手,以便能尋找出蛛絲馬跡。

一說:“靖難軍攻入京師,穀王朱穗和李景隆,不戰而降。”朱允炆聞報京城陷落,宮內大火焚燒,含淚偕同皇後馬氏等,投火自盡。

二說,朱允炆並沒有“闔宮自焚”,而是出亡成為剃度僧。當燕王軍隊攻入城內,敗局已定,悲憤不已,朱允炆欲拔劍自盡,被宮人製止。宮中主錄僧溥洽要他削發扮為僧,由編修程濟等貼身親信化裝伴同,由地道逃出京城,隱姓埋名,從此剃度為僧浪跡天涯數十年,雲遊於滇、黔、川、渝之間。有史載朱棣即位後,自1405年始,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不隻為加強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還帶有尋找朱允炆蹤跡的任務。

朱棣死後,方孝孺一案得到平反昭雪,朱允炆才得來歸迎入西內。但此時他已入暮年。另有史載,朱允炆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死後葬於北京西山。

朱允炆平生好文章,善作詩歌。悲涼的晚年生涯使他寫下了一些懷念早年宮廷生活,嗟歎京變為僧,雲遊天涯的詩篇,並題於寺中壁間。

其中一首為:“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通,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據《太宗實錄》中如是記載: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的軍隊打到南京金川門,建文君“遂闔宮自焚”。燕王“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然而,關於建文帝死於火焚這個說法疑點重重,至今未有學者能給出令四方信服的定論。

據《明史·恭閔惠皇帝本紀》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帝……”文中還有自稱“千忠戮”(諧音“千鍾祿”)者,繪聲繪色地稱建文帝曾題詞於逆旅:“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旦裝,四大皆空相。曆盡了磊磊高山,滾滾長江,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又見《明神宗實錄》記載,首輔張居正曾對神宗說,國史不允許記載這件事,但先朝故者有傳言,當初成王入城,建文帝即削發披緇,從間道逃走。

其次,《太宗實錄》中對於建文帝死於火焚的記載,也相當簡略。還有傳言說當時下葬的建文帝屍身根本就是馬皇後。《補本》有言:“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成祖本紀》亦記載道:“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然而之後卻再沒有發現關於安葬馬皇後的記載。

最後,關於建文帝出亡一事,以清代學者穀應泰編撰的《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最具有代表性。它成書早於《明史》,為私人著述,權威性是被當時人們所認可的。他認為建文帝並未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其文記載道,建文四年(1402)六月,建文帝得知南京金川門失守,長籲短歎,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建議,不如出走流亡。太監王鉞跪在地上提醒建文帝,高皇帝升天之前,留下一個寶匣,交代說:如有大難,可以打開。眾人一起趕到奉先殿左側,看到一個紅色寶匣,四周以鐵封鑄,鎖亦用鐵汁灌注。建文帝一見祖父的遺物,不免悲慟,下令焚燒宮殿,隨後皇後馬氏赴火而死。程濟砸開寶匣後,但見裏麵有三張度牒,分別寫著“應文”“應能”“應賢”,裏麵還有和尚的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以及元寶十錠。寫著:“應文從鬼門出,其餘人等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會合。”建文帝歎道,這豈非天數!程濟立即為皇帝剃去頭發,換上袈裟、僧帽、僧鞋。楊應能表示願意剃度,隨帝流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說:“臣名賢,無疑就是‘應賢’。”也剃度改裝隨從。當時在殿上的五六十人痛哭流涕,都表示要隨從流亡。建文帝說,那麼多人一起行動,勢必引起懷疑。於是決定由九人陪他前往鬼門,在神樂觀乘船至太平門。民間盛傳當建文帝出鬼門時,門外正好一艘小船,船中有一道士,呼建文帝乘舟,並叩首稱萬歲。道士說:“昨夜夢見高皇帝,命臣來此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