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徐霞客遊記》寧海開篇之謎(2 / 2)

當時中國的山水最主要的是“三龍二河”。徐霞客在《江源考》中寫道:“北龍夾河之北,南龍抱江之南,而中龍中界之,特短,北龍亦隻南向半支入中國,惟南龍磅礴半宇內。”

徐霞客從地理上把祖國的地勢比為三條龍,黃河以北是北龍,長江以南是南龍,江河之間是中龍。南龍大脈發於昆侖,經雲、桂、粵、湘、贛、皖、閩等省,至浙江之天台山和雁蕩山入海。寧海在天台山海濱,是南龍大脈的東首。那麼選擇寧海這個南龍大脈的龍口位置,可以使山海相連的天台山有一完整的遊程。選寧海為遊記開篇地,就最合理不過了。童章回老先生不顧年邁之軀不斷探尋徐霞客三百多年前走過的古道。從寧海西門到天台山華頂峰這條古道,連他自己都不記得走了多少次,古道上的十二處遺跡石碑也是在他的考究下設立的。

也許很多在後人看來極為神秘或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對於當時的古人來說隻是某一個偶然事件促成的而已。有網友說,徐霞客走到前童附近時饑餓難耐,友好的當地人送了前童麥餅給他充饑。也許是前童麥餅確實好吃,也可能饑餓所致,他一口氣吃了好幾個。待到吃完後心情舒暢,飽食之後也不宜趕路,興之所至便寫下了人生第一篇遊記。這稍顯離奇如野史怪談了。

將一次曆時長久的旅行從寧海正式啟程的念頭,在徐霞客早年生平中可初見端倪。徐霞客少年時,就有“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之大誌。遠在唐朝的李白初出蜀中時,偶遇大唐國師司馬承禎,兩人一見如故。司馬承禎一派道家高人的氣度折服了青年李白,他告訴李白遠在四川另一邊的天台之地是求仙問道的好去處。而司馬承禎所修仙問道之地便是在寧海附近的天台山脈了。於是詩仙李白立下了“丈夫必有四方之誌,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豪言。

此後“南窮蒼梧,東涉溟海”便成為讀書人行萬裏路的標誌性口號,也是旅行家們向眾人表達誌向的明誌語。此中所言“溟海”指的就是東海以西,即寧海的東麵。而“溟海”與寧海從地名上也許因方言以及口誤,有不為人知的聯係。在徐霞客喊出“碧海蒼梧”的誌向時,心中所勾畫的藍圖,必然是有如李白遨遊八極的幹雲豪氣。那麼在寧海寫下遊記的第一篇也是在情理之中。

翻看《徐霞客遊記》第一篇《遊天台山日記》。該文從行文結構來看,是分不同的日子記下的,就如現在的日記。有時僅記錄行程日期天氣,有時則會詳細描述途中見聞以及秀麗的風景。第一段的“自寧海出西門”是開篇中的開篇,或許從中能夠對開篇之因有所發現。此段文中後兩句為:

“三十裏,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古時山野中出沒野獸是對旅行家安全的極大威脅。因聽聞梁皇山有老虎一月咬傷數十人,那麼耽擱行程在所難免。作為一個旅行家被阻隔在山野中,無風流名士可訪,無古跡華屋可探,更重要的是不能涉險走訪山水,該多麼受煎熬。於是尋得一頁白,書下一行墨,從此開啟了中國盛大遊記。如此設想未嚐不是一個簡單而又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