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周恩來祖籍為何源起寧海(1 / 2)

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是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周恩來同誌崇高的品德,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1976年,周恩來在北京逝世,舉國哀悼,首都人民在天安門外十裏長街送總理明證了其一生的成就。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

周恩來與夫人鄧穎超恩愛一生,即使在革命最困難的時期也是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為了崇高的革命事業,夫婦二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1927年4月上旬,鄧穎超難產,孩子因此夭折。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鄧穎超剛剛生產沒幾天,就得避難。月子裏,鄧穎超身體未複原,體力損耗嚴重,加上路途勞累和緊張,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直至生命的終結,周恩來總理依舊膝下無子。

當人們走出失去總理的悲痛後,兀然發現周恩來的祖籍竟然不甚翔實。人們唯一能確定的一點,僅是籍貫紹興,再往上考證卻存在諸多疑問。

在周恩來祖籍紹興有族譜《周氏破塘祖塋祭簿》,其中記載著從寶佑橋始祖周茂起,代代相傳名姓俱全,傳至二十一代,便是周恩來三兄弟,脈絡清楚。再由相關資料可知,第一世周茂於明正德年間移至浙江紹興。而後傳至第二十一代孫有周恩來、周恩溥、周恩壽三兄弟。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宜在《周氏家訓》中尋到了一條突破性線索。今年69歲的周秉宜,自二十年前潛心研究周恩來家世。2011年,居住在揚州的周華凱,即周秉宜女士的堂哥,寄來了他祖父周嵩堯寫的《周氏家訓》,其中便指出了周恩來遷浙始祖的墓塋所在地。

周恩來太高祖、周氏十六世祖周文灝的墳前墓碑上,有落款“嵩堯”。而周嵩堯做過清朝的郵傳部路政司郎中、參議廳長,江蘇道尹,曆充漕運總督、江淮巡撫、江北提督總文案,曾做過袁世凱的秘書和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中央文史館員。

周嵩堯留下的《周氏家訓》記載道:“始祖茂,字元泊,葬台州寧海縣清溪寺山。司馬氏、施氏合葬。”

經周秉宜女士多方考證確定了當年周茂遷至浙江的事宜。時值元朝,周茂官至平章政事。但由於改朝換代後的政權更迭,作為舊朝的重臣無奈被貶離京城。當時他的一個兒子是元朝軍官,奉命戍守台州。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兒子,於是他決定舉家南下,流徙遠州。寧海當時屬於台州所轄,行至寧海驛站,周茂決定在此定居,住在寧海東嶴。待到百年後,便葬於寧海。

經寧海“文峰論壇”網友“野客”考察桑洲下洋周、黃壇發洪坑等《周氏宗譜》和躍龍街道檀樹頭雙燈堂《周氏宗譜》發現,當年周茂舉家遷至寧海除兒子戍守台州的緣由之外還有一層隱情。原來寧海周氏先祖周宣卿,由於唐末(889—904)兵亂,除次子遷居海門椒江外,攜長子溫夫、三子激夫帶著孫定居在寧海東洲(今東嶴一帶)。傳至周文鬱一代,便遷出了寧海。而後周茂回遷寧海既有可能是回東洲尋宗。

有很多關於周恩來的家族資料提到,周茂舉家遷至紹興的事跡。其實不然,在諸多周家的墓地裏,並未有周茂的墓塋。而從周家二世至十八世祖全葬在紹興,並都有確切地點,此事是經周秉宜女士親自考證的。而周家再次從寧海舉家遷移至紹興的過程,中間又在慶元居住過一段時間。這基本上和當時整個元朝時期局勢動蕩有密切關係。周茂的遺骨留在寧海,一直未能遷至紹興,想必是當時的社會局勢不能容許周家人進行遷墓移墳的工程。

那麼周家人世代相傳的祖先所葬之地“清溪寺山”究竟是在寧海何處呢?

“紹興網”記者受周秉宜女士所托,對寧海的“清溪寺山”進行了一番考證。翻閱古台州的清溪、寺山的地名,從天台到臨海再到黃岩等地,有“清溪”無“寺山”,有“寺山”無“清溪”。臨海邵家渡有“峙山”,旁有靈江,上遊為清溪,此地有一小山,至今有多株數百年的古樹,但此“峙山”非“寺山”;黃岩長潭水庫內有“寺山”,但長長碧水,並不叫“清溪”;天台坦頭鎮有“市山”,下有“清溪”,但村名為“市山”而無“寺山”。寧海縣內桑洲鎮的清溪,此地至今有“清溪”,有“嶼山”,而無“寺山”。當地有關專家提及,從古至今,台州人都將“嶼”讀成“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