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政治血案”宋教仁案是影響近代中國最深遠的刺殺案。此案一出,影響無數人。
1913年上海火車站,宋教仁被殺手用槍擊中背部,被緊急送往醫院進行手術,惜仍在翌日逝世。事後警方追查凶手確認為失業軍人武士英,再經各方查證,牽涉包括擁有中華國民共進會的會長和江蘇駐滬巡查長頭銜的青幫大佬應桂馨、內務府秘書洪述祖、內閣總理趙秉鈞等人。武士英被捕之後,先供述受應桂馨指使,後又在法庭翻供稱係個人所為,否認見過應桂馨,而後來暴死於上海獄中,各方猜測應屬中毒。隨後趙秉鈞被迫引咎辭去總理一職。1914年1月,應桂馨出獄後北上向袁世凱索酬,被人追殺,在逃往天津的火車上被刺身亡。
今有學者稱,指使殺手刺殺革命先驅宋教仁的應桂馨即著名國畫大師應野平的父親。此言一出嘩然一片,眾人紛紛質疑,然則事實究竟如何,至今還未有公論。
國畫大師應野平是寧海人,出生於1910年。幼承家學,喜愛繪畫,16歲後專攻山水畫,自“四王”入門,繼而上溯“元四家”及北宋諸家,對石濤也心摹手追,傳統功力深厚,並且深入大自然,師法造化,借鑒西畫,博采眾長,用宏取精,獨辟蹊徑,自成一家,為海上畫壇巨擘。
在應野平大師生平的詳細記載中,有提到其幼承家學,說明其家境殷實,詩書傳家。而後資料又提到應野平默畫之技為當世一絕。默畫即是將畫作細看一番,過後憑腦海中的記憶將原畫分毫不差地臨摹出來。然而能夠練得這種技能並不是天賦異稟,恰恰是因為家境困頓。在這種困難的習畫環境下,應野平不得已隻能靠記憶學畫,轉而回家臨摹。這才使得應野平對於筆法技巧的理解達至巔峰,待到書畫大成時甚至被當時的日本書畫家譽為“中國江南水墨畫第一人”。這兩種情況的前後矛盾,說明應野平在幼年時或許發生了巨大的家境變化。
再由應桂馨的生平年表可知,刺殺案發於1913年,次年其亦死於刺殺,即是1914年。此時的應野平正4歲。如果兩者父子關係成立,那麼就符合了因幼年喪父家道中落的背景。
應野平有一同胞兄弟名為應瑞賢,即著名革命烈士朱學勉。因應瑞賢改名後投身於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中,其生平的可查資料頗為詳盡。其14歲高小畢業,因父去世,家庭經濟拮據而輟學,在寧海海林及城內同慰春藥店當學徒。1937年抗戰爆發,在哥哥應野平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資助下隻身奔赴延安。1944年為革命捐軀。
有學者稱,應瑞賢在1914年時僅2歲,其父去世時已經14歲了,二者顯然不能同一而論。應野平與應瑞賢的父親確實名為應桂馨,且為寧海縣鄉紳,與民國殺手應桂馨屬於同名不同人。但是此言有一個疑點為人所質疑,應瑞賢為何改名為朱學勉?作為寧海鄉紳之後,改名究竟是為了避嫌還是為了防止革命事業牽連家人?
也有學者反駁,應瑞賢“14歲高小畢業”與“因父去世”兩句並不存在前後邏輯關係,“因父去世”僅針對後一句的“家庭拮據而輟學”,是為後者做因果鋪墊。同樣的,“14歲高小畢業”也是為了點明其輟學的時間年表。再看其生平簡介,應瑞賢在1929年時到上海中藥店當店員,開始接觸進步書刊,尤其愛讀魯迅作品,並曾用筆名“秋悲”發表過文章。九一八事變後,基於愛國熱情,筆觸所至,直指社會種種黑暗現象。
至此可以看到應瑞賢的生活軌跡並沒有超出常人太多,經曆的是那個時代常見的動蕩,也沒有特別需要改名換姓的事件和起因。
直至1937年抗戰爆發,朱學勉愛國熱情更加高漲。同年10月,一心向往革命的應端賢在哥哥應野平和李守先、王任叔等資助下隻身奔赴延安,進陝北公學學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裏就是應瑞賢投身革命事業的開端。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朱學勉是廣為人知的,而其原名應瑞賢僅在好友故舊間傳知。那麼改名的時間應該就在1937年前後,也就是在剛剛奔赴延安前後,投身於革命事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