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寧海火山遺跡之謎(1 / 2)

國土資源部將茶院鄉境內的“茶山破火山”評為國家級地質遺跡,為寧波市三個國家級地質遺跡之一。在寧海坑口嶺村和後坑李村,火山噴發遺跡極為明顯,經地質專家勘測研究後認為,這些火山口遺跡大多是在200萬年前的第三紀噴發後遺留下來的。已經發現的火山地質遺跡景觀已有十幾處,具有極大的科研參考價值。

在寧海茶院鄉的坑口嶺村,有一處山體裸露出來的岩石十分奇特,從遠處望去就如同一根根矗立的摩天石柱。這些石柱均棱角分明,排列得十分整齊。走近了看,可以發現一些散落在地上的石柱。斷裂在地的石柱都十分粗大,需要一個成年人才能將它圍抱過來。石柱通體為土黃色,柱身碎裂的幾處露出石柱中黑色的內芯。其實,這件土黃色的“外衣”是石柱風化後形成的,玄武岩在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之後就會形成這種風化物質。

由於石柱的斷裂不斷向內延伸,並且斷口處較為平整,於是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岩洞。在岩洞內,斷裂倒塌的石柱碎塊隨處可見。進入到洞穴內部,可以看到頂部呈五邊形或六邊形的石柱密密實實地排列著,斷口處如同工具切割般光滑平整,斷麵呈蜂窩狀有序地排列著。仔細看可以發現每根石柱既是獨立的,又與周邊的石柱緊挨著,這種情景給人一種隨時會有石柱掉下來的錯覺。

在後坑李村的石柱林景觀則更為壯觀了,其方位在坑口嶺石柱林的東南方向直線距離不到兩公裏的地方。整體規模足有坑口嶺的三倍以上,高度也有十米多高,是寧海火山口石林最為壯觀的遺跡。這處的石林中甚至有彎曲的石柱,樣式分外別致。

在眾多遺跡中最為完整的要算大塘山古村的那處盆狀火山口。大塘山古村的海拔為250米,古居民則是分布在火山口周圍建屋而居。其中心區域是一大片水稻田,土層往下約4米就可以發現岩層。在村裏隨處可見黑色帶氣孔的火山石,分量比一般石頭沉重,其成分可能帶有金屬。在大塘山西側大約3公裏的峰山村也有3個緊挨在一起的盆狀火山口,地形地貌與大塘山的頗為相像。另一麵東邊5公裏處著名的福泉寺,也能看到火山岩的分布。從最西邊的峰山村,經大塘山古村,一直到東邊的福泉寺形成一條東西走向長約8公裏的火山帶。

在寧海縣城關西門桑園村南麵的崇寺山,山頂離山腳也不過100米,山頂上有一塊長100米、寬20米的平地,地麵上均是裸露的黑色多邊形石頭。這些渾身漆黑、堅硬密實的石頭表麵布有大小不一的氣孔。平地上,有好幾個凹陷的小坑,裏邊積滿了雨水,好像一個個小天池。而在該火山口附近的山崗上有著同樣平坦的火山口地貌,那裏多數玄武岩已風化成細膩而深厚的黃土。除了帶氣孔的黑色玄武岩,在寧海茶院鄉的銅嶺山“銅板石”則是另外一種形態的火山石。這種岩石外皮黃色,裏麵則烏黑,石質堅硬,呈板狀形態,故名銅板石。

銅嶺的範圍較大,從山崗西麵的煙廠村到東麵的導士橋,直到山南麵的杜嶴村,都能挖出這種叫“銅板石”的奇特石頭。此外,在大塘山古村落的東邊約5公裏遠的福泉寺附近,在上山公路邊的“超然亭”拐角處和杜嶴村的山坡上,有許多柱狀節理的岩石和多邊形風化殼,也可以看到大量蜂窩狀的玄武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