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
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中學副校長張步全
民辦學校的發展,是形勢發展的要求。如何使其穩步而健一地發展?筆者認為,除政府和社會大力支持外,民辦學校自身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埋:
一、端正辦學動機樹立為民服務的思想。修橋補路辦學校,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俗話叫“積陰德”。學校就是社會性的,它是為社會服務的。不論什麼性質的學校,都是社會性的都是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校就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為社會培養造就人才,為四化建設服務,絕不能把辦學視同經商,以此謀取錢財,那是絕然不能辦好學校的,是必定要被社會淘汰。必須端正辦學動機,樹立為國家、為社會、為民服務的思想。隻有為社會服務的動機,才會有好的社會效果,這就是動機和效果的統一。
二、保證投入,提離教學質量。
民辦學校沒有經濟基礎,招生適當提離收費標準是可以的,但也不能過高,有的髙達數萬元乃至拾萬元,而且有些民校隻顧收錢不顧投人,往往急就成章,因陋就簡,租上幾間房子,髙價招聘幾名教師便開學上課了,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充足的技術裝備及教學設施,而那些“先富裕起來”的投資者往往寄民校以辦學以外的希望。由於民校投人少,辦學條件差,使輕擲金錢望子成龍的家長感到大失所望。所以辦學者必須先投人再辦學,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有充足的教學設施,保證教學質量。才能使學生招得來留得住。
三、建立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把關者,沒有一支思想過硬的、水平較髙的穩定的教師隊伍,是不會有髙的教學質置的。當前,民校多數是個人辦學,民校的教師大多是招聘離退休的教師。盡管這些老同誌願意發揮餘熱,且經驗豐富,但他們的體力已不適應民校的“寄宿製”和“全天候”。而那些年輕力壯者又覺得民校解決不了他們的生老病死,醫療保健等後顧之優,故而不輕易丟掉鐵飯碗去應聘冒險。師資隊伍的不穩定是民校的最大難越。而這一問題不解決,民校則是短命的。辦學者必須樹立為民服務的長遠思想,下最大決心解決教職工的後顧之憂來穩定教師隊伍,民辦學校才能穩步健康地發展。
人們企盼著民辦學校這棵幼苗茁壯成長,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經過大量的實地調查和資料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學習差的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低。自信心不足、積極性低是失敗者的心態和消極的自我概念的表現。欠敗者心態和消極自我概念的形成則是由於反複的失敗。如果我們教育能夠使學生不失敗,少失敗或偶然失敗卻能盡快走出困境,轉敗為勝,那無疑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從而獲得教育的成功。因為教育的成功體現在對象的成功上,所以隻有使受教育者獲得成功,成為成功者,才能夠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而要使受教育者成為成功者,就得施行成功的教育。
成功教育就是創造成功機製,培養成功個性的教育。成功個性主要表現為自知、自信、自強、自立。施行成功教育,具體地說,有五個步驟:一、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成功意識;二、讓學生及早發現自己的特長;三、幫助學生取得成功;四、及時給以表揚;五、讓學生經常回憶自己的成功經曆。
這裏所說的“成功”是指“自我潛能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和“滿地達到自己所尋求的目標”。人有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麵的需要,為滿足需要就得追求目標。目標未實現時的心理表現是期望。目標的效價越高,期望值越大,人的行為動機就越強,教師的責任就在於使學生認識到目標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學生認識到了這些,就會心往向之,不可自己。
應試教育是大鍋飯煮餃子——冒上來算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特長教育。“駿馬能征戰,耕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過河不如舟。”學生不是沒有特長,而是缺少發現,要讓學生認識自己有什麼特長,能在哪個方麵取得成功,教師首先要獨具慧眼。一旦發現,就要明確告訴學生,這樣就會產生馬利翁效應。教師因材施教、學生揚長避短,就會把我們的基礎教育辦成合格加特長式的教育。
通俗點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助人成功。“助人成功”是教師的天職。我們每天都在做著長善救失的工作。不過我們要特別注意在學生遭到失敗、受到挫折時應給予的個別的幫助。在學生遇到失敗後,我們應告訴學生“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也可以告訴學生“爭不到紅的時候就去爭綠,綠也是一種美”。教師的幫助要是久旱甘霖,雪中送炭。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吋候,教師要給學生指明方向,提供機會,出謀進策,壯膽助成,讓學生能夠抬起頭來大喊一聲“我能成功!”
在學生取得成功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給以表揚。教育的藝術說到底就是激勵的藝術,正麵激勵比反麵激勵的作用要大得多,按理應該多加表揚。可現在批評使用的頻率要比表揚高得多,做得正好相反。人是按快樂原則行事的,誰都希望別人說好,對於不太懂事的中小學生來說,與其說想得到成功,還不如說是想得到教師的表揚。為人師者,一定要了解學生這種心理,要學會多說“好”字。表揚要把握時機,在學生剛取得成功時,及時地、恰如其分的、毫不吝嗇的、響響亮亮地說一聲“好!”就能收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自信來源於對成功的體驗。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豈不知成功是成功之父。一次小的成功可以成為以後巨大成功的種子。如果讓學生經常回憶過去的成功,就會變得積極勤奮、勇敢機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如果學生腦子裏多是失敗的記憶,就會變得消極懶惰、自輕自賤、自暴自棄。要増強進取的勇氣和自信,經常回憶成功是一種極有效的辦法。
學生學習差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可多種病因不能用吃多種藥的方法來治。唯一的出路是抓主要矛盾―施行成功的教育。
實踐告訴我們,農村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必須由升學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也必須把單純為升學服務轉變到為當地建設服務上來。這就向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一個迫切的任務。即教給學生一定的鄉土知識、生產技能,使學生掌握一技實用之長。而開展鄉土教材教學恰恰是達到這一目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幾年來我校一直堅持這一原則,紮紮實實地堅持上好鄉土教材。
一、眼睛向內,是推廣鄉土教材的根本性問題。
我校地處呂梁老區,拚死拚活每年總有8095的學生要回農村,這些學生回村後,一不會農,二不愛農,文不成,武不就,派不上用場。另一方麵山區缺人才,缺技術,如罕老是片追,其結果隻能是山區越來越窮,人才越來越缺的惡性循環。所以我們首先組織師生認真學習研討了黨的教育方針和中央領導同誌關於農村教育主要為當地經濟服務的有關指示,使大家認識到開展鄉土教材教學是教育轉軌定向的客觀要求。然後我校把《我愛呂梁》作為一門必修課,在學好文化課的同時,再學些當地的地理、曆史和實用技術,為當地培養脫貧致富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堅實基礎。幾年來,一批批有文化有技術的新型人才,為山區建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